摘要:如何把握申论文章总论点 1、题干信息给定了主题,因此给定的主题必须出现在文章标题中。 如何把握申论文章总论
如何把握申论文章总论点
1、题干信息给定了主题,因此给定的主题必须出现在文章标题中。如何把握申论文章总论点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意思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什么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意思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什么
首先,申论文章写作虽然命题形式灵活,却离不开这三种形式:1、命题作文;2、话题作文;3、材料细节分析类作文。
本期介绍的2017年考试申论答题技巧是:如何把握文章总论点。申论写作首要要做到不跑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牢牢把握住主论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把握申论文章总论点,欢迎阅读,有帮助就参考下吧~
一、命题作文,又分为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1、全命题作文 【2013年4月13四川省考】根据给定资料,结合资料中所述“如果给我们一个杠杆,我们也能撬动地球”,请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为题,自拟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800~1000字。
【解析】这就是一篇全命题文章,题目中已经指出了文章的主题(即文章的总论点)是围绕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来写,这样直接指出主题的形式就是全命题。这样的作文形式,考生在写文章时最容易抓住总论点,不容易写偏题,就围绕“新时期工人力量”来写就可以。
除上述这种全命题形式外,还有一种全命题作文:
【2013年国考副省】“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内容充实,语言畅达;800-1000字。
【解析】和前面的全命题作文一样,这也是一种全命题的形式,都是明确指出了文章的主题(总论点),但是区别在哪里呢?对于“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个主题,单单从题干中不能看出来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需要考生回到材料中去,去看材料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回到材料中,不难发现这“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是讲岁月虽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石头”能够表达,这里的“石头”指的是中华的传统化文化,所以考生就应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来写。
2、半命题作文
【解析】题干中给出了一个角度“让……大放异彩”,但是中间缺乏一个主语,这就需要考生从材料中去寻找整篇材料的`主题。整个材料都是在讲中华传统文化,那么这里也就应该填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考生写作的总论点。从这里不难发现,申论文章写作的总论点就是材料的主要话题。
二、话题作文 【2012年国考地市】“给定资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实际和自身体会;(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解析】题干中要求考生结合刘女士和李老太之间的感人事迹来写文章,首先需要交代刘女士和李老太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然后通过这个故事总结一定的道理和教训,本题中也就是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解决当前存在的道德滑坡的问题。像这种以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则材料中的案例为话题进行文章写作的,就需要考生先概括出这则故事或者这则案例,然后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这则故事和案例中得出一个道理,也就是文章的总论点。
三、材料细节类文章 【2012年9月省考试】给定资料3中提到“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解析】所谓材料细节类文章是指就材料中的某一句话的思考进行写作,考生需要做的是回到材料中去找到这样的一句话,联系上下文找总论点。联系材料,就会发现这句话的上下文都是围绕文化展开的,那么这也就是考生写作的主题。所以在材料细节类命题作文中,考生需要回到材料中出现这句话的地方,联系上下文,结合材料的主题来寻找总论点。
以上申论文章题目的三种不变的形式,考生要注意三者的特点和要求,在写作文时候,只要你能抓住这三种形式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
申论考试题目“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写成了在岁月的流逝中人生怎能不朽,跑偏,能给多少分啊?
记得当初我们一起报班、买参考资料、做题积累素材的场景,每每羡慕于他作文中的文采和对各种论据的信手拈来又分析到位,没想到分数出来的那一刻我竟上演了生逆袭的戏码。所有报考者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13年国考地市】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35分)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
这个不一定,看你运气了
劳动工具的演变一共经历了几个时期
(1)用恰当的文字替换“让......大放异彩”中的省略号部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具体的文章标题。劳动工具的演变一共经历了4个时期。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权威的世界考古学里,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被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也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还横亘着一个玉器时代。
1、石器时代
石器,用岩石作为原材料制成的器物,是人类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劳作工具。石器时代距今6000万~200万年,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时代,那时候的人还没有学会使用自然火,食物的来源主要是采集果子和狩猎动物,人类食用的肉类都是生食,代表文明的火种的使用还未出现。
后来,火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寿命,人类智慧逐渐开化,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根据石器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些学者将石器时代又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之间列出了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在人类劳作的最初阶段,人们利用石斧、石锛等砍伐灌木,劈地造田,开创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后来,农业进一步发展,原始人类利用石锄、石铲、石耜、石犁、骨耜等翻土耕种,还创造了石刀、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再利用石磨、石棒等工具进行研磨,进一步加工粮食。
由此可见,石器在当时劳作的全过程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是人类参与劳作所使用工具中的主力军。
2、玉器时代
玉器时代是我国考古学者命名的一个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我国一些地质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等根据80多年来我国考古工作的成果,提出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应该有一个“玉器时代”,这是我国所的。
它出现在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其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5500~4500年间,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所处的时代,不多也正是风胡子所说的“以玉为兵”的黄帝时期。有的学者也将玉器时代归类到石器时代中,认为其是石器时代的分支,因为其并非以玉器为主要生产工具来命名。
玉器在当时较少用于劳作,“以玉器为兵”主要体现在商代和周代,而后人们逐渐发现,金属兵器的杀伤力远强于石器兵器,所以玉器逐渐转为装饰品和礼器。玉器更多代表着权力,玉质礼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应时期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玉礼器。东西方文化早期的异也在于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是否有着璀璨的玉器文明。
是世界上开发和使用玉器最早的,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相比于西方,的玉器时代有着明显的发展特征。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远古人类经过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开始形成了“玉源于石”的看法,人们认为,玉石是自然界产生的,是天然存在的,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一种有灵性的具有庇佑作用的神物,非人力所能创造。
玉石又是一种独特的石,经过后天的人为打磨可以变得更加圆润美艳,自此,玉器逐渐从石器中分化,形成了相对的玉器生产业。
石器是玉器的先驱,玉器是石器的高级阶段,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远古玉器都是史前先辈们发挥其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走向新文明的体现。远古时期玉器的产生是玉文化发展的基础,从石器到玉器,也意味着从物质制造走向了精神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飞跃。
玉器时代主要是指兴隆洼文化时期、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中晚期,以及红山、大汶口、屈家岭、齐家、龙山、良渚等文化时期。
齐家文化被发掘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是铜石并用的时期,其名字来源于甘肃的齐家坪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非常具有考古价值的一类文化。我国出土了多件齐家文化时期的石器、玉器、铜器。
3、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指的是以青铜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时期,青铜的稳定性强、耐腐蚀、易加工,古代时期被称为“金”“吉金”,青铜器的原材料为铜以及锡、镍等元素的合金,它的铜锈为绿色,因此得名“青铜器”。
青铜器出现于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之后和铁器时代以前,世界各国进入这一时期的时间有早有晚,各不相同。在世界范围内,青铜器时代的范围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
北非以外的非洲和埃及地区使用青铜器较晚,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初年;美洲则更晚,直到将近11世纪,冶铜才开始实现规模化,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夏商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农具,到西周时期青铜器在劳作中应用广泛,有铜斧、铜铲、铜锄、铜锸、铜镰等,到了秦朝时期,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发展到鼎盛,被用作生产工具、礼器、兵器、乐器等。由于外形精美、数量繁多、应用广泛,能够代表当时精湛的制作水平,青铜器被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我国出土了若干工艺精美的青铜器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足以说明当时我国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领先于世界。批进入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有四坝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
4、铁器时代
随着人们对金属冶炼技术的掌握,古代开始在冶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冶铁技术。随着对铁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发现铁质工具远比铜质工具锋利,实用性更强,因此人们开始将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用以提高劳作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畜力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在耕地、播种、收获、加工等过程中,铁质农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工具有铁犁、铁锄、铁镰等。从此,农具便发展到了以铁犁牛耕为特征的时期。
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预示着农业进入了精耕细作阶段。
元朝时农业生产的铁具已达180种,2009年出土于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的两块铁条是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铁器,它们将古老冶炼铁器技术提早到了公元前1510年到公元前1310年。
劳作工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如果将劳动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其中创造性劳动是使人们脱离低级动物的根本动力。当然,创造性的劳动离不开创造性的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古人发明了无数解放人类双手的劳作工具。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尽管远古时期的场景无法重现,但这些遗留下来的古代劳作工具却能够穿越千年,向现代人诉说古人类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千百年前那些耕种劳作的故事。
2015年申论答题技巧:如何把握申论主题
(一)2、“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出自作家冯骥才之手,这八个字是他贺兰山前,面对着原始古朴的岩画,内心有感而题下的字。当他看到岩画中逝去的光阴岁月,就好像是看到远古先民以文化符号表现对生活的勇气。命题作文
所谓命题作文,即文章的标题在题干中已确定,考生不能做任何的修改。但是可根据标题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主副标题,使文章能体现主题+观点。
1、不限主副标题的命题方式
例1:2013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总字数800—1000增强忧患意识 保障城市安全字。
该命题方式即为命题作文,“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必须体现在文章标题中,如若考生为了使文章标题能更加清晰地体现“主题+观点”,可考虑增加副标题。例标题为: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承续中华民族文化
2、限定主副标题的命题方式
例2:2009年9月13日福建省考试申论真题
认真阅读“参考文献2”,结合给定资料内容,以“从2009年一号文件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主标题,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落实流转政策 保障农民权益——从2009年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二)话题作文:一般是给定主题或给定主题范围
例:2011考试副省级申论真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该题给定了文章写作的主题,因此应该使“弘扬黄河精神”这一主题体现在标题中。例:弘扬黄河精神 办好黄河事情
2、给定主题范围,结合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如此主题应首先从给定范围里提炼,进而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中。
例:2012考试地市级申论真题
“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题干中画线部分意在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题,因此应使这一主题在标题中体现。例:
(三)填空作文,所填的空即为文章的主题
例:2013考试地市级申论真题
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
要求:
(2)主题应与“给定资料”相关,但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
(3)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该题中填空部分即为文章主题,例: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二、审行文角度
行文角度即考生对于文章主题的观点,是文章立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体现考生独到见解的亮点之处。从近几年考试申论文章的写作角度上分析,大体分为三类——政论类、策论类及思辨类,从题干要求上主要限定的角度有策论类和思辨类,对于政论类未有过多的要求,主要结合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具体题目作如下剖析:
以上文提到的2013考试地市级中“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为例,题干中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因此本题要求从对策的角度进行论述,对策的分论点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可行性、具体可作性。
2、思辨类
所谓思辨类,即分析A与B关系,从A角度论述B的重要性,从B角度阐述A的意义。
例:2010考试副省级申论真题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100。
本题从思辨的角度上看,可以从海洋的保护与开发两个角度来论述海洋未来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文章所要阐述的观点和主题,切中文章要害,避免离题万里。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是什么意思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意思简述
不是的哦,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1、“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意思是:岁月总是无声的走过,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并不能留下什么。只有石头能深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欧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伊朗南部同期也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埃及和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开始制造青铜器。深的体会到岁月的流逝,并诉说着历史见证下的真言,让我们感知它的伟大。
2020国考申论考试是不是就是写作考试?
2020国考申论备考:牢记写作“四忌”
纵览历年国考申论真题,申述题一直是需考题型。作为国考申论的重头戏,申述题作答时间长、分值高、作难度大,因此它既是申论考试的“深水区”,也是导致众多考生沦陷的“重”。故此,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攻克申述题型,在掌握基本作答方法的基础上,需避免四点写作,跳出文章写作的误区:
忌:文不对题
国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比较灵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栉比鳞次。不管采用何种命题形式,都是对考生的文章写作主题进行的提示。尽管如此,文不对题的情况却在很多考生身上重演。如果从文章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的作文并无错误,然而与申论考试材料对比后发现,文章写作脱离或片面地理解材料,导致“此文章非彼文章”。因此,申论文章写作,要将题目要求紧密联系材料,确定文章写作主题,做到精准破题。
【真题示例】
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2011年副省]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材料原文】
……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
……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洄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
【分析】
材料中所指的黄河精神: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众多考生考卷中的黄河精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
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黄河精神。材料中提到我国几十年来以堵治黄的手段,造成黄河河床不断淤高,以及王景治黄疏堵结合,带来黄河安澜800年的美景。两者对比,结合材料上下文,此处的“黄河精神”绝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而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如果考生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黄河精神,需定是脱离材料、文不对题。
第二忌:抄袭材料
不论是逐个击破各题型阶段,还是做模拟试卷综合训练阶段,申述题浇熄了很多考生备战申论的热情之火。当你坐在桌前冥思苦想三小时,仍然无法提笔写下一字时;当你在文章写到一半,竟然词穷时。自然而然,会选择从庞大的材料中截取内容。申论材料内容丰富,近几年尤其以案例居多,因此,善于走捷径的考生会从材料中大段大段地摘抄案例、观点,殊不知此时你已犯国考申论文章写作的大忌,申论文章是禁止大篇幅抄袭材料的。因此,申论文章写作,要巧妙利用材料,而非纯粹大段抄袭。
【真题示例】
“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2013年副省]
要求: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1、策论类要求资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总字数800~1000字。
【材料原文】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来抚慰心灵和抒性。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需须先理解过去。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分析】
A考生作文(节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范文(节选):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秋秋天来了,秋妈妈忙着给大地披上了金色的衣裳。让我们去感受秋天的美,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她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她们不仅是我们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面对这些自然和文化的杰作,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沉、博大。
通过对比发现,A考生作文中的某段内容均截取自材料原文,缺少自己的思想与语言,并会因此导致失分。
第三忌:无限拔高
作为备战公考的考生,理解并掌握我的重要理论是一项基本素养。从、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到梦,我们总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而在理论上创新,从而与时俱进地进行实践创新。然而,如果在申论写作中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缺少需要的联系,一味在理论上拔高,让文章内容与理论两张皮,教条而乏味,也会影响文章得分。
【真题示例】
“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2012年市地]
要求: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
B考生作文(节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并不是叫人杞人忧天,什么事都担忧,而是要求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更加谨慎。树立忧患意识对全面落实、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伟大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范文(节选):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通过对比发现,B考生的文章对树立忧患意识的作用是生搬硬套、无限拔高。
第四忌:文体不符
近年来,国考申论在材料组织、题目命制上,有时会富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气息。如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文章、结合对“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的思考写文章等,因此,在国考考场上出现了无数抒情散文诗。但是,细数历年国考申论真题,尽管申述题目没有明确限定文体,然而根据题目“要求”,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等,可判定为议论文体。因此,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无疑是考生的选择。
【真题示例】
“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2011年市地]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
C考生作文(节选):在这座城市里,你没有别人崇拜的目光,没有被人称赞的成绩,终日忙碌不知为谁谱写着传奇。站在城市的天桥上,回忆着模糊的家乡情景,恍惚间意识到,这是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范文(节选):城市之间的文化断裂,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使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大批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的“摇摆人”。这些城乡“摇摆人”,他们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么遥远,造成了他们只能游离于城乡的边缘,成了真正的“文化无根人”。
C考生的文章虽然生动、有感彩,然而却是抒情散文,不符合申论文章的文种要求。
吸取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申述题不论在答题难度,还是分值比例上均是国考的“重磅”题型。只有勤于动笔,多写、多练,跳出文章写作的种种误区,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同时打好基础,不冲突,可以上午行测,下午申论。 2,距离国考还有半年时间,一定会有人认为还有大半年时间一定来得及,古语说:“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凡事早做打算,居情的变化,岗位设置越来越少,对考生的要求限制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小编建议考生提早复习准备,夯实基础,这样才安思危,祸难来临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尽管国考每年都会如期而至,但是随着历年考能够笑傲考场。
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考取潍坊海关的职位属于事业单位考试?还是考试?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海关一般是属于职位的,包含在考试中
报名方式是在考试系统中。
报名时间:2013年10月16日8:00至24日18:00
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资格审查:2013年10月16日8:00至26日18:00
报名确认及缴费:2013年11月2日9:00至7日16:00
打印准考证:2013年11月18日10:00至23日12:00
笔试时间:2013年11月24日
成绩查询:2014年1月初
考试内容一般就是行测与申论,有该命题方式给定了副标题,考生必须自拟主标题,且应该符合标题中“主题+观点”的要求,使标题能够真正含沙射意,开门亮窗。例标题为:专门的考试大纲。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2019国考申论大作文:别让跑题带偏了你的成“公”之路
一、审命题方式2019年国考将近,必提申论中的大作文写作。真正拉开公考成绩的也在于大作文。切记准确审题,紧扣题干中话题,别让跑题带偏了你的成“公”之路。
我有一个同学,本是一个战壕备战的小伙伴,且同是单身狗,图书馆、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彼此加油打气共同奋斗,我作文得了30分,他得了18分,这12分的距让亲密无间的我们隔了成千上万的同行者。
12分的距究竟出在哪里?原来是他又犯了老毛病——跑题。执着于把文章写的精彩、抒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却忽略了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审题。
万丈高楼“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内容充实,语言畅达;800-1000字。平地起,文章写什么根本在于题干的要求。因此审清题意是关键一环。立意不正确,文章写的再好也只能是三类文四类文,反之一类的文章首先就是要立意准确。不夸张的说,很多同学在下笔的那一刻大作文就已经输掉了。
所以奋战在考公战线的小伙伴们,听好啦,我们讲讲大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一句话,紧扣话题。文章论点要紧扣题干中的话题。
以2013年国考副省级大作文为例:
审题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其实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惟”字,凸显了石头的重要性,岁月无声无息,只有石头能说话。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这里的“石”指代文化遗产,那么我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在于论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为什么能说话。读懂了这层涵义,我们去材料里找文化遗产重要在哪些方面即可。有很多同学却通篇都在写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从到个人,从国外到国内可谓分析鞭辟入里,但可惜没有读懂题干,出题人让我们干什么都没搞清楚,这样的结果就是被跑题带到沟里去,你的之路也跑偏了,甚是可惜。
2019年国考即将到来,申论中的大作文写作也是重中之重。千万别让跑题带偏了你的成“公”之路。看了这篇文章,怎么不跑题,你知道了吗?
以言多未必就失语为题的一篇六百字左右的演讲稿
高高的。旁边,一朵朵菊花在寒冷的秋天里显得那么坚强,那么美。吧!
看,那一颗颗翠绿的树木,都换上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是铺了一了金色的睡衣,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道
金色的树墙。秋风扫过,那一片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
层厚厚的金毯。秋妈妈来到了果园,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橘子像
金色的宝石,圆圆的,阳光照在上面闪烁着点点金光;黄灿灿的梨在树枝间给
我们打招呼;香喷喷的柿子你挤我碰。人们见了,馋得直流口水。秋妈妈来到
田野,玉米可高兴了,还特意换了一套新衣服,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
稻子却特别懂礼貌,弯着腰,迎接好久不见的朋友秋妈妈。稻田里的农民忙着
收割粮食,传来一阵阵喜悦的欢笑声。大雁一边紧匆匆地向南飞,还一边欢快
的叫着,它们好像在说:朋友们,再见了!我要去南方过冬,明年再来看你们。
祝你们平安的渡过这个冬天!秋妈妈来到一片空地上,几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
拿出自己心爱的风筝,准备在这秋风送爽的季节里,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放得
我十分喜欢秋天,他的美让我沉浸在一片片金色的海洋中。同学们,让我
们仔细观察,去发现藏在秋妈妈身体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