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目录一览: 1、 五美吟·西施原文_翻译及赏析 2、 请问梁辰鱼《浣纱记》有没有白话或英语翻译? 3、 侵的文言
本文目录一览:
- 1、五美吟·西施原文_翻译及赏析
- 2、请问梁辰鱼《浣纱记》有没有白话或英语翻译?
- 3、侵的文言文
- 4、文言文侵
五美吟·西施原文_翻译及赏析
【纨扇】
屈原庙梁辰鱼原文翻译(屈原祠古诗)
屈原庙梁辰鱼原文翻译(屈原祠古诗)
屈原庙梁辰鱼原文翻译(屈原祠古诗)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清代·曹雪芹《五美吟·西施》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写人 注释 (1)“一代”二句:意思是,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国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的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自《庄子·天运》。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江头自浣纱。”《五美吟·西施》的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的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赏析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西施》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家乡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己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文学家,家。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宋代·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婉约 , 写景 , 写水 , 西湖 , 抒情旷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国小古诗 , 写景 , 写山 , 孤独无奈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代 :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展开阅读全文∨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写人 , 边塞 , 生活 , 思归组诗
请问梁辰鱼《浣纱记》有没有白话或英语翻译?
【纨扇】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清代·曹雪芹《五美吟·西施》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写人 注释 (1)“一代”二句:意思是,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国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的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自《庄子·天运》。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江头自浣纱。”《五美吟·西施》的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的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赏析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西施》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家乡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己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文学家,家。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宋代·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婉约 , 写景 , 写水 , 西湖 , 抒情旷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国小古诗 , 写景 , 写山 , 孤独无奈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代 :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展开阅读全文∨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写人 , 边塞 , 生活 , 思归组诗
1. 古文“侵”有哪些意思 侵 qīn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2) 同本义
侵,渐进也.——《说文》
侵溪谷.——宋玉《风赋》
侵促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渐进之貌.”
(3) 又如:侵润(逐渐发展);侵寻(渐进);侵(渐进的样子);侵寻(范围逐渐扩大)
(4) 侵犯:进攻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袭侵之事.——《国语·晋语》.注:“无钟鼓曰侵.”
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传·庄公十年》
苞、殴牛马曰侵.——《谷梁传·隐公五年》
项子牛三侵 鲁地.——《墨子·鲁问》
韩魏相与争侵地.——《庄子·让王》
侵之愈急.——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自海入侵.——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入侵(敌军侵入国境);侵官暴国(侵犯他人职守,欺侮当今国君);侵傍(侵谤.侵犯);侵陵(侵犯欺凌);侵克(侵占克扣);侵匿(侵占吞没);侵田(侵占的田地);侵斥(侵占);侵用(非法占用公物或他人之物);侵并(侵占兼并);侵耗(侵吞克扣);侵匿(侵吞,侵没);侵抄(侵害掠夺);侵苦(侵害受苦);侵冒(侵害,侵犯)
(6) 侵蚀 [corrode;erode]
加以风雨稍侵,渐致亏坠.——李百《北齐书》
(7) 侵凌 [invade and bully]
侵,凌也.——《广雅》
六伐既侵.——《书·大传三》
无相侵渎.——《国语·楚语下》
义不侵为然诺者也.——《汉书·除馀传》
(8) 如:侵轧(侵凌排挤,倾轧);侵虐(侵凌残害);侵冤(侵凌,使之受冤枉);侵慢(欺凌轻慢)
(9) 临近,到 [approach]
隔夜相期侵早发.——方千《采莲》
(10) 又如:侵晚(入夜);侵明(天刚亮);侵晓(拂晓);侵早(凌晨)
(11) 通“寝.止息 [stop]
下情上而道止,谓之寝.——《管子·明法》
词性变化
◎ 侵 qīn
〈副〉
逐渐 [gradually;step by step]
侵寻于泰山矣.——《史记·孝武纪》.晋灼曰:“遂往之意也. 小颜曰:“渐染之义.”
◎ 侵 qīn
〈形〉
通“寝”.容貌丑陋 [ugly]
蚡为人貌侵.——《汉书·田蚡传》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2. 文言文翻译《禁家人侵渔》与《成功之道》
1、侵渔——侵夺,从中侵吞牟利.“禁家人侵渔”是(元)张养浩在任县令时写的《牧民忠告》中关于“上任”的第五条.原文为:“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於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贷或托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已虽日昌民则日瘁已虽日懽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译文:做官的不能清白,往往是由家人的侈奢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其势必当取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贷,或托姻属,宴馈微逐,通室(全家人)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已虽日昌,民则日瘁;已虽日欢,民则日怨”.于是,反对者头脚相连,日益增多.唉,让妻妾这样做,妻妾不能来救我;让子孙这样做,子孙不能来救我;让朋友这样做,朋友不能来救我.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子孙安康荣耀.如上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者,不能容易说得听的.做官的君子,应该这样选择.2、不好意思,《成功之道》没有找到.。
3. 文言文侵犯是什么字
1.陵 líng
例: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单于桀骜,益陵汉家。」
2.凌 líng
例: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则夫必骄矜而凌诸侯,诸侯必合从而抗吴国。」
3.寇 kòu
例:《汉书•晁错传》:「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4.侵 qīn
例:《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
5.犯 fàn
例:《汉书•王尊传》:「吴起为魏守西河,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
4.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和袭有什么区别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袭的区别:指代不同、性质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伐:攻打,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
2、侵: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3、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
二、性质不同
1、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的头。本义:砍杀。
2、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3、袭:形声。从衣,从两“龙”( tà)省声。本义: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扩展资料
伐汉字笔画:
伐相关组词:
1、砍伐[kǎn fá]
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弄下来或把树木弄倒。
2、伐木[fá mù]
采伐林木。
3、步伐[bù fá]
指队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
4、伐善[fá shàn]
夸耀自己的长处。
5、笔伐[bǐ fá]
用文字声讨。
5. 文言文《韩文传》中的“岁侵”是什么意思
岁,年成;侵,荒歉。
就是荒年,五谷不生,粮食歉收的意思。
出自《明史 韩文传》,原文为:“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明史·韩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矣,不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33933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也无憾了,不不足以报效。”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奏疏呈进,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时年八十六岁。
1. 文言文侵犯是什么字 1.陵 líng
例: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单于桀骜,益陵汉家。」
2.凌 líng
例: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则夫必骄矜而凌诸侯,诸侯必合从而抗吴国。」
3.寇 kòu
例:《汉书•晁错传》:「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4.侵 qīn
例:《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
5.犯 fàn
例:《汉书•王尊传》:「吴起为魏守西河,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
2.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和袭有什么区别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袭的区别:指代不同、性质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伐:攻打,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
2、侵: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3、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
二、性质不同
1、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的头。本义:砍杀。
2、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3、袭:形声。从衣,从两“龙”( tà)省声。本义: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扩展资料
伐汉字笔画:
伐相关组词:
1、砍伐[kǎn fá]
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弄下来或把树木弄倒。
2、伐木[fá mù]
采伐林木。
3、步伐[bù fá]
指队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
4、伐善[fá shàn]
夸耀自己的长处。
5、笔伐[bǐ fá]
用文字声讨。
3. 文言文《韩文传》中的“岁侵”是什么意思
岁,年成;侵,荒歉。
就是荒年,五谷不生,粮食歉收的意思。
出自《明史 韩文传》,原文为:“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明史·韩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矣,不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33933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也无憾了,不不足以报效。”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奏疏呈进,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时年八十六岁。
《浣纱记》改编自明代传奇《吴越春秋》,由戏曲作家梁辰鱼加入昆曲唱腔加以演绎而名声大噪。现今'京剧、豫剧与昆曲当中均有相关唱段,但仍以昆曲所做最得其情致。
昆曲《浣纱记》全剧共四十五出,延续《吴越春秋》的故事主线,借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了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此剧缺点在于结构冗长,然而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并且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此外,《浣纱记》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自然,大大加强了演出效果。随着昆曲《浣纱记》的上演,其中一些精彩的唱段比如《寄子》和《游湖》成了上流行的音乐。所以说,梁辰鱼一部《浣纱记》推动了昆曲的发展,对之后的曲目创作,如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一定的影响。明以后在戏曲舞台上演出的西施故事多源于此剧。
暂未见白话或英语翻译。
侵的文言文
【纨扇】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清代·曹雪芹《五美吟·西施》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写人 注释 (1)“一代”二句:意思是,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国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的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自《庄子·天运》。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江头自浣纱。”《五美吟·西施》的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的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赏析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西施》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家乡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己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文学家,家。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宋代·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婉约 , 写景 , 写水 , 西湖 , 抒情旷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国小古诗 , 写景 , 写山 , 孤独无奈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代 :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展开阅读全文∨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写人 , 边塞 , 生活 , 思归组诗
1. 古文“侵”有哪些意思 侵 qīn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2) 同本义
侵,渐进也.——《说文》
侵溪谷.——宋玉《风赋》
侵促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渐进之貌.”
(3) 又如:侵润(逐渐发展);侵寻(渐进);侵(渐进的样子);侵寻(范围逐渐扩大)
(4) 侵犯:进攻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袭侵之事.——《国语·晋语》.注:“无钟鼓曰侵.”
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传·庄公十年》
苞、殴牛马曰侵.——《谷梁传·隐公五年》
项子牛三侵 鲁地.——《墨子·鲁问》
韩魏相与争侵地.——《庄子·让王》
侵之愈急.——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自海入侵.——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入侵(敌军侵入国境);侵官暴国(侵犯他人职守,欺侮当今国君);侵傍(侵谤.侵犯);侵陵(侵犯欺凌);侵克(侵占克扣);侵匿(侵占吞没);侵田(侵占的田地);侵斥(侵占);侵用(非法占用公物或他人之物);侵并(侵占兼并);侵耗(侵吞克扣);侵匿(侵吞,侵没);侵抄(侵害掠夺);侵苦(侵害受苦);侵冒(侵害,侵犯)
(6) 侵蚀 [corrode;erode]
加以风雨稍侵,渐致亏坠.——李百《北齐书》
(7) 侵凌 [invade and bully]
侵,凌也.——《广雅》
六伐既侵.——《书·大传三》
无相侵渎.——《国语·楚语下》
义不侵为然诺者也.——《汉书·除馀传》
(8) 如:侵轧(侵凌排挤,倾轧);侵虐(侵凌残害);侵冤(侵凌,使之受冤枉);侵慢(欺凌轻慢)
(9) 临近,到 [approach]
隔夜相期侵早发.——方千《采莲》
(10) 又如:侵晚(入夜);侵明(天刚亮);侵晓(拂晓);侵早(凌晨)
(11) 通“寝.止息 [stop]
下情上而道止,谓之寝.——《管子·明法》
词性变化
◎ 侵 qīn
〈副〉
逐渐 [gradually;step by step]
侵寻于泰山矣.——《史记·孝武纪》.晋灼曰:“遂往之意也. 小颜曰:“渐染之义.”
◎ 侵 qīn
〈形〉
通“寝”.容貌丑陋 [ugly]
蚡为人貌侵.——《汉书·田蚡传》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2. 文言文翻译《禁家人侵渔》与《成功之道》
1、侵渔——侵夺,从中侵吞牟利.“禁家人侵渔”是(元)张养浩在任县令时写的《牧民忠告》中关于“上任”的第五条.原文为:“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於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贷或托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已虽日昌民则日瘁已虽日懽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译文:做官的不能清白,往往是由家人的侈奢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其势必当取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贷,或托姻属,宴馈微逐,通室(全家人)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已虽日昌,民则日瘁;已虽日欢,民则日怨”.于是,反对者头脚相连,日益增多.唉,让妻妾这样做,妻妾不能来救我;让子孙这样做,子孙不能来救我;让朋友这样做,朋友不能来救我.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子孙安康荣耀.如上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者,不能容易说得听的.做官的君子,应该这样选择.2、不好意思,《成功之道》没有找到.。
3. 文言文侵犯是什么字
1.陵 líng
例: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单于桀骜,益陵汉家。」
2.凌 líng
例: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则夫必骄矜而凌诸侯,诸侯必合从而抗吴国。」
3.寇 kòu
例:《汉书•晁错传》:「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4.侵 qīn
例:《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
5.犯 fàn
例:《汉书•王尊传》:「吴起为魏守西河,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
4.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和袭有什么区别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袭的区别:指代不同、性质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伐:攻打,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
2、侵: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3、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
二、性质不同
1、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的头。本义:砍杀。
2、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3、袭:形声。从衣,从两“龙”( tà)省声。本义: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扩展资料
伐汉字笔画:
伐相关组词:
1、砍伐[kǎn fá]
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弄下来或把树木弄倒。
2、伐木[fá mù]
采伐林木。
3、步伐[bù fá]
指队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
4、伐善[fá shàn]
夸耀自己的长处。
5、笔伐[bǐ fá]
用文字声讨。
5. 文言文《韩文传》中的“岁侵”是什么意思
岁,年成;侵,荒歉。
就是荒年,五谷不生,粮食歉收的意思。
出自《明史 韩文传》,原文为:“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明史·韩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矣,不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33933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也无憾了,不不足以报效。”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奏疏呈进,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时年八十六岁。
1. 文言文侵犯是什么字 1.陵 líng
例: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单于桀骜,益陵汉家。」
2.凌 líng
例: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则夫必骄矜而凌诸侯,诸侯必合从而抗吴国。」
3.寇 kòu
例:《汉书•晁错传》:「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4.侵 qīn
例:《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
5.犯 fàn
例:《汉书•王尊传》:「吴起为魏守西河,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
2.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和袭有什么区别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袭的区别:指代不同、性质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伐:攻打,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
2、侵: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3、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
二、性质不同
1、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的头。本义:砍杀。
2、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3、袭:形声。从衣,从两“龙”( tà)省声。本义: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扩展资料
伐汉字笔画:
伐相关组词:
1、砍伐[kǎn fá]
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弄下来或把树木弄倒。
2、伐木[fá mù]
采伐林木。
3、步伐[bù fá]
指队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
4、伐善[fá shàn]
夸耀自己的长处。
5、笔伐[bǐ fá]
用文字声讨。
3. 文言文《韩文传》中的“岁侵”是什么意思
岁,年成;侵,荒歉。
就是荒年,五谷不生,粮食歉收的意思。
出自《明史 韩文传》,原文为:“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明史·韩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矣,不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33933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也无憾了,不不足以报效。”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奏疏呈进,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时年八十六岁。
文言文侵
【纨扇】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清代·曹雪芹《五美吟·西施》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写人 注释 (1)“一代”二句:意思是,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国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的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自《庄子·天运》。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江头自浣纱。”《五美吟·西施》的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的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赏析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西施》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家乡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己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文学家,家。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宋代·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婉约 , 写景 , 写水 , 西湖 , 抒情旷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国小古诗 , 写景 , 写山 , 孤独无奈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代 : 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展开阅读全文∨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写人 , 边塞 , 生活 , 思归组诗
1. 古文“侵”有哪些意思 侵 qīn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2) 同本义
侵,渐进也.——《说文》
侵溪谷.——宋玉《风赋》
侵促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渐进之貌.”
(3) 又如:侵润(逐渐发展);侵寻(渐进);侵(渐进的样子);侵寻(范围逐渐扩大)
(4) 侵犯:进攻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袭侵之事.——《国语·晋语》.注:“无钟鼓曰侵.”
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传·庄公十年》
苞、殴牛马曰侵.——《谷梁传·隐公五年》
项子牛三侵 鲁地.——《墨子·鲁问》
韩魏相与争侵地.——《庄子·让王》
侵之愈急.——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自海入侵.——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入侵(敌军侵入国境);侵官暴国(侵犯他人职守,欺侮当今国君);侵傍(侵谤.侵犯);侵陵(侵犯欺凌);侵克(侵占克扣);侵匿(侵占吞没);侵田(侵占的田地);侵斥(侵占);侵用(非法占用公物或他人之物);侵并(侵占兼并);侵耗(侵吞克扣);侵匿(侵吞,侵没);侵抄(侵害掠夺);侵苦(侵害受苦);侵冒(侵害,侵犯)
(6) 侵蚀 [corrode;erode]
加以风雨稍侵,渐致亏坠.——李百《北齐书》
(7) 侵凌 [invade and bully]
侵,凌也.——《广雅》
六伐既侵.——《书·大传三》
无相侵渎.——《国语·楚语下》
义不侵为然诺者也.——《汉书·除馀传》
(8) 如:侵轧(侵凌排挤,倾轧);侵虐(侵凌残害);侵冤(侵凌,使之受冤枉);侵慢(欺凌轻慢)
(9) 临近,到 [approach]
隔夜相期侵早发.——方千《采莲》
(10) 又如:侵晚(入夜);侵明(天刚亮);侵晓(拂晓);侵早(凌晨)
(11) 通“寝.止息 [stop]
下情上而道止,谓之寝.——《管子·明法》
词性变化
◎ 侵 qīn
〈副〉
逐渐 [gradually;step by step]
侵寻于泰山矣.——《史记·孝武纪》.晋灼曰:“遂往之意也. 小颜曰:“渐染之义.”
◎ 侵 qīn
〈形〉
通“寝”.容貌丑陋 [ugly]
蚡为人貌侵.——《汉书·田蚡传》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2. 文言文翻译《禁家人侵渔》与《成功之道》
1、侵渔——侵夺,从中侵吞牟利.“禁家人侵渔”是(元)张养浩在任县令时写的《牧民忠告》中关于“上任”的第五条.原文为:“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於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贷或托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已虽日昌民则日瘁已虽日懽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译文:做官的不能清白,往往是由家人的侈奢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其势必当取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贷,或托姻属,宴馈微逐,通室(全家人)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已虽日昌,民则日瘁;已虽日欢,民则日怨”.于是,反对者头脚相连,日益增多.唉,让妻妾这样做,妻妾不能来救我;让子孙这样做,子孙不能来救我;让朋友这样做,朋友不能来救我.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子孙安康荣耀.如上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者,不能容易说得听的.做官的君子,应该这样选择.2、不好意思,《成功之道》没有找到.。
3. 文言文侵犯是什么字
1.陵 líng
例: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单于桀骜,益陵汉家。」
2.凌 líng
例: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则夫必骄矜而凌诸侯,诸侯必合从而抗吴国。」
3.寇 kòu
例:《汉书•晁错传》:「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4.侵 qīn
例:《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
5.犯 fàn
例:《汉书•王尊传》:「吴起为魏守西河,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
4.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和袭有什么区别
古文中用于表示的词:伐、侵、袭的区别:指代不同、性质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伐:攻打,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
2、侵: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3、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
二、性质不同
1、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的头。本义:砍杀。
2、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3、袭:形声。从衣,从两“龙”( tà)省声。本义: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扩展资料
伐汉字笔画:
伐相关组词:
1、砍伐[kǎn fá]
用锯、斧等把树木的枝干弄下来或把树木弄倒。
2、伐木[fá mù]
采伐林木。
3、步伐[bù fá]
指队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
4、伐善[fá shàn]
夸耀自己的长处。
5、笔伐[bǐ fá]
用文字声讨。
5. 文言文《韩文传》中的“岁侵”是什么意思
岁,年成;侵,荒歉。
就是荒年,五谷不生,粮食歉收的意思。
出自《明史 韩文传》,原文为:“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明史·韩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矣,不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33933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也无憾了,不不足以报效。”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奏疏呈进,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时年八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