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鼓文原文注音以及译文。。。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我们的车已坚固,我们的马已齐备。我们的车多
石鼓文原文注音以及译文。。。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我们的车已坚固,我们的马已齐备。我们的车多美好,我们的马多健美。
石鼓歌原文及释文 石鼓歌原文及释文多少字
石鼓歌原文及释文 石鼓歌原文及释文多少字
君子之求 却是我们射猎寻求的对象。
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公卿大夫去狩猎 ,队伍浩荡旗飘扬。麀鹿惊慌速奔跑,公卿大夫追逐忙。
騂騂角弓,弓玆以持。吾驱其特,其来趩趩。
牛角装饰好良弓,持弓待发不放松,我们驱赶群鹿首,鹿群踟躇向前冲。
(音读)炱炱,即篽即埘。麀鹿趚趚,其来亦次。
(群鹿奔跑)烟灰扬,进入猎围无处藏。麀鹿仓皇把命逃,它们趑趄且彷徨。
吾敺其朴,其来(音读),射其猏独。
我们驱赶出肥鹿,脚步沉重行怱怱,开弓搭箭正命中。
扩展资料: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1],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参考资料:
○(音优)鹿速速 母鹿虽然粗陋速速,
王 永 光
【原文】 【译文】
○(音吾)车既工 我的田车打造好了,
○(音吾)马既同 我的驾马聚集齐了;
○(音吾)车既好 我的车已装备得漂漂亮,
君子员员(音芸) 陪我的官员贵族一个个数也数不清,
邋邋(音猎)员○(音旒) 旌旗下的长旒一束束迎风猎猎飞扬。
○(音优)鹿速速 母鹿虽然粗陋速速,
○(音心)○角弓 把弓弦调利,
弓兹○(音已)寺 角弓已经侍在身旁。
○(音吾)欧其特 我和一头大野牛击斗了一番:
其来○(音敕)○ 它来时发出敕敕的声响,
即○(音御)即时 它逼近我的车夫和侍从儿郎。
○(音优)鹿○(音脊)○ 母鹿侧身小步跑了,
其来大次 过来的大大减少令人失望。
○(音吾)欧其朴 我去击打硕鼠,
其来○(音读)○ 它窜西窜东狡猾异常。
射其○(音肩)蜀(音独) 唉,只把箭射进一只大野猪的胸膛。
王 永 光
【原文】 【译文】
○(音吾)车既工 我的田车打造好了,
○(音吾)马既同 我的驾马聚集齐了;
○(音吾)车既好 我的车已装备得漂漂亮,
君子员员(音芸) 陪我的官员贵族一个个数也数不清,
邋邋(音猎)员○(音旒) 旌旗下的长旒一束束迎风猎猎飞扬。
○(音优)鹿速速 母鹿虽然粗陋速速,
○(音心)○角弓 把弓弦调利,
弓兹○(音已)寺 角弓已经侍在身旁。
○(音吾)欧其特 我和一头大野牛击斗了一番:
其来○(音敕)○ 它来时发出敕敕的声响,
即○(音御)即时 它逼近我的车夫和侍从儿郎。
○(音优)鹿○(音脊)○ 母鹿侧身小步跑了,
其来大次 过来的大大减少令人失望。
○(音吾)欧其朴 我去击打硕鼠,
其来○(音读)○ 它窜西窜东狡猾异常。
射其○(音肩)蜀(音独) 唉,只把箭射进一只大野猪的胸膛。
2002-7-11初稿 2003-6-27重译
【附录】 《猎碣》试译初稿 2002-7-11
我的车已打造的结结实实,
我的马也已养的强强壮壮;
我的华车已经装饰的很美很美,
我的肥马也已打扮的漂漂亮亮。
国君自然有众多的随从,
周围遍是旌旗猎猎飞扬。
正是我狩猎追寻的对象。
把弓弦调整的有力一些,
调好弓等着叫它把命丧。
我用杖击打壮年的野牛,
它来势凶凶踏出敕敕巨响,
它踢起一片尘烟,
扑向车夫又扑我的侍卫儿郎。
母鹿公鹿吓的小步倒转,
哪敢上前大大退向一旁。
我用杖击打那些山鼠,
谁知它门东跑西窜狡滑异常。
唉,我只得用箭射野猪了。
郜鼎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当然有,有!!!
1 关于【郜鼎】
关于郜鼎——《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石鼓歌》
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在古代是立国的重器、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的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时被尊为传国之宝。成汤灭夏后,九鼎迁于商都,武王伐纣后,又迁至洛邑。秦灭周后,九鼎佚失。在我们看来,青铜时代的之作理应就是九鼎,然而它随夏商周而生,亦随夏商周而亡,这也许正是神器的特质!
我们知道,周礼中,天子是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为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至于一般的平民,是不可以使用鼎的,甚至是会招至杀身之祸。可见鼎的使用,这在当时是非常严格的。在《臧哀伯谏纳郜鼎》文中,鲁桓公接受宋国太夫华督贿赂的郜鼎,并把它陈列在太庙里,鲁国大夫臧哀伯(《臧僖伯谏观鱼》中臧僖伯的儿子,其父以直谏而名,其子又以谏名而名垂青史,正应了《诗经》中“孝子不匮(竭尽),永赐而类”的箴言)向鲁桓公进谏,认为这是“非礼的”。因为宋灭郜时夺取了郜鼎,此鼎是以成为亡国之鼎,诸侯之间私自取用亡国之鼎,在当时是违法乱纪的。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鼎,绝大部分是诸侯鼎及大夫鼎以下的鼎,个别的天子鼎,则出土于商代,而夏王鼎和周天子鼎几乎并没有发现,截止到目前为止,尽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仍然没有找到周天子墓,这也正为人们带来了对周天子礼器的更大渴望。
古往今来,有名的鼎不少,而郜鼎算名气比较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由于此典故“登上”了《左传》和《古文观止》,是以声得益张,另外,韩愈在《石鼓歌》中有“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的的诗句,郜鼎的名气自然更是非比异常了。人们说“汉武得鼎,以名其年”,但没人知道武帝得到的这个鼎到底叫什么名字,看来,还是郜鼎的名气大了!
附:参考内容
一[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二[译文
臧哀伯进谏道:“作君主的人,应该发扬美德,堵塞违礼的行为,来为百官做出表率,就是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所以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因此,宗庙使用茅草盖的房子,朴素的车子,草编的席子;肉汁不调五味,粮食不加工成细粮,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皮做的蔽膝、玉制的朝板,腰带、下衣、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都是表明尊卑等级制度的。皮做的衬玉器、刀鞘上的装饰、束衣的布带、下垂的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丝绳,这也是表明尊卑等级的礼数。礼服上绣的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别。用五色绘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美德,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上下尊卑有礼数,并用纹彩和颜色、器物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把这些摆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摈弃美德,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大鼎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如果百官都来效法,又有什么理由去惩罚他们呢?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现在,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显眼的?武王灭了殷商,将九鼎搬到洛阳,当时的义士尚且认为他做的不对,何况把明显的违德招乱的贿赂物放在太庙里,又将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周王室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礼制,他却不忘用昭德塞违鲁桓公二年夏天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事。的道理去劝谏他。”
此物没楼上说的那么复杂,这是春秋郜国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宋国取去。宋又将此鼎贿赂鲁桓公,桓公献于太庙。亦称"郜大鼎"。就是个文物罢了。
石鼓歌原文及释文
○(音吾)马既○(音宝) 我的马也养得肥肥壮壮。《石鼓歌》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
《石鼓歌》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
石苍舒醉墨堂古诗翻译及赏析
母鹿公鹿足迹串串,《石苍舒醉墨堂》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⑴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人称“草圣三昧”。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前言】
《石苍舒醉墨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先以调侃戏谑的语气,称誉石氏草书的神妙,其间又融入对人生、生涯的感慨。诗中说明自己与对方同样是好书成癖,且以《庄子》篇名,表达进行书法创作时所感受到的无上快乐与精神自由。然后点出对方作堂起名“醉墨”深刻、美好的用意。再进一步具体而生动地称赞石氏通过“堆墙败笔如山丘”的苦练,书艺达到至精至粹的程度,以至获得创作的神功和喜悦。诗中提出了书法艺术崇尚自然的可贵观点:摆脱羁绊,放笔快意,追求创作的自由,是经由长期积累、艰苦劳动,终于水到渠成的境界。诗中还说明石氏是自己观点的支持者和自己书法作品的珍爱者。反用古人典实作结,与篇首调侃戏谑前后呼应。全诗信笔点染,脱略故常,纵横捭阖,无不如意,多使用书史典故,而无堆砌炫才之弊,但见议论风生之致。
【注释】
⑵“姓名”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⑶惝恍: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⑷何能瘳:一作“何年瘳”。瘳,病愈。
⑸至乐、逍遥游:均为《庄子》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至乐,层次的快乐。
⑹“乃知”二句:柳子,柳宗元。不妄,不。珍羞,同“珍馐”,珍美的菜肴。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盐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
⑺“堆墙”句:《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此谓石苍舒勤学苦练。
⑻“骏马”句:形容石氏草书神速,放笔快意,自由无碍。倏(shū)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九州,指全国各地。
⑼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
⑽推求:指研究笔法。
⑾胡为:何为、为何。: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⒀方:比。 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
⒁完:完好。衾裯:泛指被子。
【翻译】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还说这里面有什么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赏析】
苏轼是大书法家,有多篇诗谈到书法。像《凤翔八观》里的《石鼓歌》、《次韵子由论书》、《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这首《石苍舒醉墨堂》,都是脍炙人口的。那几首诗都涉及论书,而这首诗纯粹从虚处落笔,尤其特殊。
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
起首明要恭维石苍舒草书出众,却偏说草书无用,根本不该学。这种反说的方式前人称为“骂题格”。句是充满牢骚的话。这些牢骚是和苏轼那段时期的感受分不开的。在凤翔的前期,知府宋选对他很照顾。后来宋选离任,由陈希亮接任。陈希亮对下属冷冰冰的,又好挑剔,甚至苏轼起草的文字,他总要横加涂抹。苏轼对此很不满,在诗里也有所表现,如《客位寐》。苏轼到了京城,正值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张变更法度,苏轼也不满意,以致后来因此而遭放逐。这时虽未到和王安石闹翻的地步,但心里有牢骚,所以借这首诗冲口而出。这句话表面上不怎么样,但把“忧患”的根源归于“识字”,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忧患”到底何在,作者却一点即收,留下想象空间。古人轻视识字的,要数项羽有名气。他认为字不过用来记记姓名,不值得学(《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巧妙地用了项羽这个典故而不落用典的痕迹。开头说,识字本是多余的事,更何况认草字;写草字,又写得龙飞凤舞,让人打开卷子一看惊叹不己,那就更不对了。“惝恍”二字形容草书的变化无端。“令人愁”明贬暗褒。这两句紧紧呼应下文“兴来”二句。这四句破空而来,合写两人而侧重对方。
五六二句从诗人到对方,在章法中是转换之处。苏轼是书法家,《次韵子由论书》一开始就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用“我尝好之”对比“君有此病”,也是明贬暗褒。“病”指其好之成癖,暗伏对方草书功力之深,引出下面六句正面点明“醉墨”的旨趣。七八两句把《庄子》两个篇名用来赞美对方草书功力之深。九、十两句正面点明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十一、十二两句又用柳宗元的比喻回应“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评,实是夸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倦,造诣必深。下面四句即是正面赞美。这四句极有层次,首句总提,次句暗用前人“笔冢”(如王羲之、智永、怀素等)的故事写其用力之勤。接下来写其造诣之深,这是用力之勤的结果。这两句又和篇首“神速”句呼应,一正写,一比喻。条理井然,语言飞动。
“我书”四句回到诗人自己,呼应上文“我尝好之”句。诗人先谦称自己的书法“本无法”,即不合规矩,“点画”句和“惝恍”句相应。接下两句反问石苍舒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否定,实有自负书法之意。如果正写就显得乏味,而且易流为诗人的自我吹嘘,用反诘语气来表现,供人回味,深得立言之体。怀素说:“王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不减钟张”句即翻用这个典故赞美石苍舒。汉末张芝(伯英)和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并称,张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见《晋书·卫恒传》)“下方罗赵”句即正用此典以收束“我书”。张芝人称“草圣”,《三国志·魏书·韦诞传》注说,张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来写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临池学书,每天在池里洗笔,池水都成黑色了。结尾两句,诗人又反用此典回应篇首四句,既点到了石苍舒,又点到了自己。这四句都用写字的典故,出神入化而又紧扣主题。
这首七古体现出苏轼的作诗本领。所谓“不余不欠”(赵克宜 评语 ),就是既把题意说透,又没有多余的话。这正是苏轼风格的特色。善于在别人难于下笔之处着墨,把叙事议论抒情完全熔为一炉。语言形象生动,结构波澜起伏,正说反说,忽擒忽纵,意之所向,无隐不达。如同天马行空,去来无迹;细加寻绎,却又纲举目张,脉络分明。正如作者所说的画竹之妙:“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王维吴道子画》)至于使用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是什么意思
⑿“不减”句:《法书要录》卷一《晋王右军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又《法帖释文》卷五载唐怀素书:“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故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钟张,指钟繇、张芝,皆汉末名书法家。这句诗的意思是: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选段: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译文: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扩展资料:
《石鼓诗》为刻石文字中早者,亦是周代除《诗经》外仅见的诗歌作品,书体是大篆(籀文),刻法精工,它在文学史、文字史、美术史等方面皆有重要的地位。
唐初被发现后,不少诗人都有诗题咏,韩愈这首诗是其中为的一首。诗人赞扬这一珍贵文物的发现,对其文章、书法予以高度评价,并呼吁世人加以爱护。韩愈认为这是周宣王时的作品,太史籀所书写,代表了唐代多数学者的认识。
此诗体势典重,音节铿出处:唐·韩愈《石鼓歌》锵,风格于平直中显奇崛。它把枯燥的“金石学”入诗,且写得生动飞扬,在诗歌中融入学术内容的作法上具创辟作用,对后世颇有影响。
凤凰和鸾鸟都飞下来,神仙们纷纷降下;珊瑚树之间互相交错着枝叶。
鸾鸟和凤凰在仙人脚下飞动,珊瑚碧树交枝错叶着。
描写的是仙境绮丽景象。
(个人字面解释,仙不一定指仙人)
石鼓歌原文及释文
白话诗 试译《石鼓文猎碣》石鼓歌原文是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释文是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周朝衰败全国动荡不安。
○(音宪)○○(音台)○它一抬脚就踢起片片尘烟,1、石鼓又称陈仓石鼓,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2、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
3、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文物史上的奇迹。
4、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