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大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图

龙途教育 1次浏览

摘要:四川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 (直线距离) 四川汶川原因在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碰撞。 龙门山大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

四川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

(直线距离)

四川汶川原因在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碰撞。

龙门山大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图龙门山大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图


龙门山大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图


综合局同期的GPS监测成果(Zhang P.Z.et al.,2004)得到青藏高原东部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场和北向、东向分量的等值图(图2-4)。从图2-4可以看出,青藏东部及邻区地壳运动速度旋转特征。总的特征是呈巨型的右旋旋转特征,但以IISC(班加乐尔)—LHAS()—BTX4(玉树)—MDX(玛多)—XXK1(西宁)—MZZ(武威)一线方向主要为南北方向的短缩为特征。在该线以东地区,存在着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中心的顺时针滇藏旋转构造。

形成原因:两亿年前,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向欧亚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开始上升。随后,喜马拉雅山脉诞生了。

而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那些地质断裂带。龙门山现还仍然是代表着青藏高原和东部地块的相互作用。每年龙门山相对于四川盆地都有一到三毫米的相对运动。龙门山的运动表明了青藏高原正在向东移动。

一旦遇到了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拦,它们之间就会发生较为强烈的碰撞。两个物体相对运动,西部相对较软的物体就推覆到东部比较坚硬的物体上面,所以我们管它叫逆冲。倒滑是两侧平的错动,正断层是断层上的上盘往下落,掉,是属于一种松弛的状态,然后往下落。逆冲是很紧挤压的情况往上挤压。这就是说,板块间的移动形式绝不是单一的。逆冲运动时,地球所释放的能量是的,而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的发生。

龙门山断裂带为何如此不安 学界观点交锋【2】

成都距离龙门山约涡旋总的趋势是从西向东和从北向南运动,速率减小,速度矢量方位角变大(见图2-3),与模拟和解释的结果相近(Rodyen et al.,1997;Holt W.E.et al.,19,1993,2000;Shen Z.K.et al.,2000;Shen F.et al.,2000)。:204km

汶川前龙门山地区地壳运动GPS监测

在东向分量分布图上(图2-4b),以中部速率为特征。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向南和向北速率递减,青藏高原东部的东向分量可分为中部高速区(图2-4b,Ⅰ)、周缘低速区(图2-4b,Ⅱ)和南部低速反向区(图2-4b,Ⅲ)三部分。其中中部东向的速率,速率范围在10.85~27.29mm/a之间,大致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周缘低速区分布于高原东部的北缘、东缘及南缘周边及相邻地区,速率为10.85~1.57mm/a,南缘速率的变化梯度较北缘和东缘大;南部低速反向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南缘及邻区的川、滇地区,其速率在1.57~-6.25mm/a之间,在滇西及东部由向东转成向西,发生反向偏转。

龙门山地区前的GPS监测主要在19~2005年之间进行,获得了不同阶段期间内全球参考框架、欧亚参考框架、华南参考框架或相对于成都站的龙门山及邻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场的变化。

图2-3 龙门山及邻区19~2005年期间GPS速度矢量场Fig.2-3 19~2005 GPS displacing velocity vector in and adjacent the Longmen Mt.region

一、19~2001年的GPS监测

表2-1和图2-2是在欧亚参考框架下19~2001年龙门山地区GPS监测的地壳运动速度矢量结果。可以看出,在欧亚参考框架下,龙门山地区及邻区的东向分量在(4.23±2.58)~(15.12±3.94)mm/a之间,北向分量的变化范围在(0.41±2.04)~(-9.78±0.64)mm/a之间,龙门山及邻区运动矢量的速率在7.6~10.73mm/a之间,运动方向范围在61°~109°之间(见图2-2)。其中宝兴硗碛(RJJ)的运动速率相对偏大,而松潘的运动速率偏小。

表2-1 欧亚参考框架下龙门山地区19~2001年地壳运动GPS监测结果Table 2-1 The 19~2001 crustal movement GPS data of the Longmen Mt.region 19~2001年期间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以东的四川盆地测站(图2-2中的CHDU、TJP2、JSP2站)的运动速率为8.01~10.70mm/a,运动方向为98°,后龙门山大断裂以西测站的运动速率一般为4.25~15.17mm/a,运动方向为61°~106°;龙门山构造带内的测站运动速率为9.76mm/a,运动方向为96°。

从后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ZGL2(理县)站到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以东的CHDU(成都)站,经龙门山构造带后速率减小(1.63±2.2)mm/a,表明龙门山构造调节或吸收(1.63±2.2)mm/a的速率。

二、19~2005年的GPS监测

表2-2 龙门山及邻区19~2005年地壳运动GPS监测结果一览表Table 2-2 The 19~2005 crustal movement GPS datum of the Longmen Mt.region 度矢量场结果。在19~2005年期间,龙门山构造带以西的川青地块总体上呈北东东-南东东方向运动,运动速率在9.42~17.34mm/a之间;龙门山构造带及华南地块西部地壳水平运动速率相近,其运动速率在7.07~10.06mm/a之间,方向为南东向,而川西、青海南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达到10~25mm/a,龙门山地区与川西、青海南部地区有5~10mm/a的速率。

根据GPS监测结果,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右旋走滑—挤压性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代运动速率为(1.23±1.77)mm/a,龙门山北段运动速率为(0.69±2.38)mm/a;中南段为(1.96±0.80)mm/a。GPS监测结果表明,整个龙门山带具有1~2mm/a的右旋走滑分量。

三、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地壳运动的GPS观测资料综合分析

青藏高原东部GPS速度场指示印度板块东北角与华南地块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运动表现为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EHS)的涡旋运动。作者等曾将青藏高原东部的旋转构造命名为滇藏涡旋构造(陈智梁等,1998;陈智梁等,1999;King R.W.et al.,1997,陈智梁等,1998;刘宇平等,2003)。

图2-4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速度矢量场及北向和东向分量速率等值图Fig.2-4 The GPS displacing velocity vector and the N-and E-direction component in and adjacent the Longmen Mt.region

在北向分量速率等值图(图2-4a)上,北向分量的速率范围在32.87~-23.40mm/a之间。北向分量方向和速率的转变界线大致在98°E经线(图2-4a),即波密—昌都—阿坝—碌曲一线,以西为北向运动区,以东为南向运动区。根据北向分量方向和速率等值线特征可分为向北运动(图2-4a,Ⅰ)和向南运动(图2-4a,Ⅱ)的两个大区。向北运动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大致分布于、青海、甘肃、川西地区,可细分为向北高速区(北向分量≥9.8mm/a,图2-4a,Ⅰ1)和向北低速区(北向分量0~9.80mm/a,图2-4a,Ⅰ2)。向北高速区大致位于94°经线以西的地区,向北低速区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向南运动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邻区的藏、滇、川、陕、甘、青地区,其速率在0~-23.40mm/a,可分为向南高速区(北向分量-9.72~-23.40mm/a)和向南低速区(北向分量0~-9.72mm/a)。向南高速区位于川西、云南地区,大致与川滇地块接近(图2-4a,Ⅱ1),向南低速区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北缘地区(图2-4a,Ⅱ2)。

GPS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的地壳运动在东向、北向速率变化较大的界线是现代地壳发生形变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重要的边界断裂发生的地区所在,如实皆断裂、鲜水河断裂、昆仑断裂是两侧的地壳运动速率发生较大变化的界线。如鲜水河-则木河-小江断裂是现代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断裂,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构造边界。估算鲜水河断裂两盘的相对左旋走滑在9~12mm/a左右,小江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在2~5mm/a。

雅安和龙门山断裂带有多远?成都和龙门山断裂带又有多远?

雅安距离龙(误较大)门山约:440km

雅安非常安全,Do2001年在龙门山构造带以西的川青地块新增设了部分测站,表2-2和图2-3是19~2005年期间龙门山及邻区GPS监测获得的欧亚参考框架下的速n't

worry!!

四川为什麽发生

从龙门山构造带以西的ZGL2(理县)站到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以东的CHDU(成都)站,速率减小(1.23±0.46)mm/a,表明龙门山构造带调节或吸收(1.23±0.46)mm/a的速率。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印度洋板块下冲,青藏高原抬升,并向东挤压四川盆地,因为两主体地壳比较硬,所以蕴藏了大量能量,等到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震源潜,加剧了的强度,由于地壳问题断裂没有一次性,导致余震不断二问:汶川“能量释放完”? 在芦山发生前,曾有专家称,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已发生过大,内部能量已“释放完”,因此在未来百年甚至数百年内不会再发生。而此次在距离汶川100公里左右的芦山再次发生强震让很多人怀疑此前的解读。 徐锡伟则认为,“百年无大震”是媒体混淆概念。他表示,专家的意思是2008年汶川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段在最近的百年内不太可能发生太大的,但并没有说明南段的情况。 “这条断裂带本身是活动断层,这次发生以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说明。”徐锡伟说,不排除未来这里还发生大的可能性。 许绍燮则认为,这暴露出传统认识中的一些问题,反映出传统过于静态地看问题。如果动态来看,不只与地下能量长期积累有关,还与地球内部大尺度的动力变化有关。 前述专家也表示,前段时间,伊朗和巴基斯坦发生强震,很多人认为在其发生后,积压的能量已转移到那边,龙门山断裂带不会在近期内发生,但紧接着又发生了这次芦山。“这说明还是要从全球大尺度的范围来考虑问题。” “人类历史在地球历史中只是很短的一瞬间,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经验简单地说,‘来过了,不来了’。”他表示,在预警方面还要继续研究。三问:断层研究进展如何? 除龙门山断裂带外,徐锡伟表示,四川省较活跃的断层还包括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等。在全国范围内,天山南北、青藏高原周边、华南沿海海域等都有活动断层。 “就像解剖麻雀一样,对断层的‘解剖’可让我们深入了解发生的过程、机理和引起灾害的类型、特征、范围,为今后灾害的监测预报、建筑物避开活动断层提供定量的数据。”徐锡伟说。 当前,我国在活动断层研究上与国外同步,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多。科技部、启动了我国活动断层1∶50000填图,以确定断层的空间位置,获得断层的定量参数。这些参数可体现以往这些活动断层发生大的时间间隔、发生速率及每年发生多少毫米的位移等信息,可为判断断层发生大的概率提供参考。 目前,华北地区活动断层整理已结束,现正开展南北带中南段的填图,预计明年结束。

龙门山断裂带的能量来源

龙门山地区位于滇藏旋转构造的外围,在北向分量上龙门山地区与四川盆地西部的北向运动速率接近,同属于向南的低速区,与其西部川西地区在北向上的速率相1~2mm/a,但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在东向分量上,龙门山地区明显地受到青藏高原向东运动的挤压作用,由于受到扬子地块的阻挡作用,青藏高原东中部向东的运动量在龙门山地区被吸收。

那么我们说如此大的能量它到底是怎么孕育出来的?又是怎么爆发出来的呢?地球内部的能量有几种:一种是地球的自转,一种是地结合地质构造特征,根据GPS速度矢量场的特征,将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滇藏涡旋分为旋转中心、旋转体、外围三部分,以亚东-谷露裂谷-鲜水河-小江断裂的外部边界和以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MiJu/Lohit冲断层—实皆右旋走滑断裂为内部边界。旋转中心位于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MiJu/Lohit冲断层以南和实皆右旋走滑断裂以西的阿萨姆构造结和微板块,根据计算旋转中心位于N24.88°±0.11和E95.77°±0.071计算,围绕该中心的旋转速率为(2.00°±0.03)/Ma。旋转中心的地壳运动以向北东方向为主,其速率在36.84mm/a。球内部的核物质的热辐射,还有地球形成时候所储存的一些能量。这些能量每时每刻都会释放,它以不同的形式释放。有的以地热的形式,有的是以火山的形式,其中有一小部分的能量是以的形式来释放的。尽管来临之前人们无法知道释放能量的地点,但是通过精密的仪器却可以监测到地球释放能量时的大小。震级基本上按台站记录的地面振动的幅度,按照一定的公式推算它震源处所释放的能量,然后折成一个标度叫震级,来衡量它的大小。震级的大小除了与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关外,另外还和地球内部能量蓄积总量,及破裂的规模都有关。在龙门山里面随处可见因活跃的地质运动,而被挤压变形的岩石,其中最的就是飞来峰。年纪较老的岩石竟然压在了年轻岩石的上面。这个奇观全世界只有两处,至今它的成因仍是个谜。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飞来峰,都说明了龙门山是一处极其活跃的构造带。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龙途教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删除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