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级音乐课教案设计三篇 【 #三年级# 导语】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
三年级音乐课教案设计三篇
【 #三年级# 导语】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后,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游击军音乐教案三年级_游击军音乐教案设计
游击军音乐教案三年级_游击军音乐教案设计
游击军音乐教案三年级_游击军音乐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小骑兵》,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狂风暴雪的情景,同时了解一些蒙古族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2、通过静心聆听、朗读主题诗、模仿律动、画一画、敲一敲等音乐活动,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导学:
一、听音乐,学生律动进入教室(音乐可采用《秧歌调》)
二、欣赏《我是小骑兵》
(一)聆听乐曲引子,直接导入:音乐在模仿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好像把你带到哪里?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二)出示,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三)朗读单元主题儿歌,导入乐曲欣赏:1、师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大草原的印象,朗读单元主题儿歌2、完整听赏乐曲,思考:乐曲描绘了哪些情景?3、介绍曲名——《我是小骑兵》4、分段落听赏、交流。
(四)用律动参与的方式复听全曲,如:模仿骑马动作等
(五)相互交流自己听赏后的感受
(六)分组活动1、画一画——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2、敲一敲——使用打击乐器来模拟马蹄声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三、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歌曲演唱准确。
【篇二】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曲的雄壮的风格。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导学:
一、复习上节课欣赏的歌曲《嘎子嘎》。
二、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2、介绍电影的主题曲《红星歌》。3、播放《红星歌》完整的录音。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学唱歌曲1、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感受。2、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随音乐走步。3、出示歌谱,唱旋律。4、学唱歌词部分。5、体会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要果断的、坚定的。6、用行进的步伐做律动。7、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
四、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五、结束新课
【篇三】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能够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2、能边听边有情感的讲述故事。
导学:
一、引入
1、交流自己知道的时期的小英雄。2、引出王二小,学生交流有关王二小的故事。3、引入。
二、欣赏歌曲
1、初次欣赏,思考讨论:歌曲是以什么样的情感演唱的?(叙事、回忆地)2、再次欣赏,交流:我从歌曲中听到了……3、看书上的插图,尝试配乐讲述《英雄王二小》的故事。4、展示,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整体欣赏,总结。
四、教学反思:能用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能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三篇
【 #教案# 导语】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其媒介是按时组织的声音。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篇一:对鲜花
教学内容:
唱—— 民歌《对鲜花》
听—— 黄梅戏《对花》
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 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 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在水│里─│ 生答:菱.角│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像木│耳─│ 生答:凤.仙│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红满│山─│ 生答:山.茶│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满干│刺─│ 生答:蔷.薇│开 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 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 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 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 着重练习带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3、 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两个)它表示什么意思?(两个人唱)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生唱着答出来:茉莉、栀子)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篇二:小船
教学目标:
1、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声断气连的歌唱。
2、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课前准备:《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做律动(播放《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2、刚才歌曲里唱的小船是指弯弯的月亮,今天老师再请你们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一首歌曲里的小船指的什么?
二、教唱歌曲
1、分别听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一下两首歌曲有什么异同(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2、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3、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音乐伴奏。
5、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6、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3、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篇三:小瓜棚
教学目标
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艰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执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
2、 听几遍录音范唱。
3、 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歌谱。
歌曲中有大量的“X.X”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也应予以解释。
在“哎嗨哟,哎小瓜棚,小瓜棚”处,学生只凭感性是很难准确地掌握“哟”字的时值(三拍半)的,因此需要将这五小节的歌谱认真学唱,唱时需挥拍或击拍,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唱准。
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 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教学评价
1、 学生学唱歌曲时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率,学唱歌词的效率。
2、 学唱歌曲中部分歌谱时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成效。
小学三年级(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的教案模板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一
2、熟练唱会“海鸥”,并作歌曲处理。
3、欣赏:国歌
教学目标:
1、学生以坚定、热烈的情绪,明亮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赞美海鸥的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2、通过欣赏《中华国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欣赏《中华国歌》中旋律进行的特点的感受,初步了解旋律的表现方式和作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海鸥”。
教学难点:演唱中,休止符的应用。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第6页综合训练(一)。
(谱例略)
注意:节奏要正确,声音有弹性,并注意重音在拍而不能放在第二、三拍,否则会造成笨重的感觉。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在黑板上的五线谱中写出高音谱号、几个老师规定的音符,其他同学在书上写。
2、整曲视唱曲谱。
三、学唱“海鸥”。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出一位同学。讲解自己找到的有关海鸥的小知识,看谁讲的好,讲的好的同学将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一枚小红花。(讲解,评出组)
2、师:刚才大家讲的真棒!希望你们今后也向海鸥一样勇敢坚强不怕困难。下面我们来学习海鸥,看谁克服困难唱的。
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
3、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注意读出感情来。
4、跟琴学唱歌曲,师弹一句生唱一句。
熟练地唱全曲,用稍快的速度。
四、歌曲处理:
1、请同学们将书上所有的休止符标出来。并分别唱一唱。讨论:有休止符唱出来的感觉会怎样?休止符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讨论:歌曲整体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在那里?应该怎样演唱?
讨论后练唱
3、整曲演唱,注意情绪、速度。(请同学边唱边做一做动作)
五、欣赏:中华国歌
1、教师介绍国歌:
《中华国歌》,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3、复听乐曲,听后讨论:
你什么时候听到国歌激动?
在激动时刻你想到了什么?
管弦乐队的演奏效果与管乐队的演奏效果有什么不同?
男低音独唱国歌给你什么感觉?
三个“起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完成听听想想)。
4、复听全曲,集体齐唱。
六、预习第二课,两人一组读一读谱。
【篇二】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根据《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和“身体、心理、适应三维健康理念”,为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丰富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快速跑技能,提高快速跑的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获得快速奔跑的身心体验,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身心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快速跑教材,是在走和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走和跑两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所以在内容设计和学生掌握跑的技能时,都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开,要与之衔接。通过多种方式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快速跑技术和技能,发展位移速度,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发展快速跑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处在长身体和各种活动项目的启蒙阶段,就是与人们平时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走和跑,其习惯和方法都没有定型,身体和心理处在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在教学中,以跑的各种游戏来教学,使儿童在活动中掌握跑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身体姿势,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学生的能力,结合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游戏,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条件和机会,让儿童体验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身心得到发展,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以后的学习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所有课时的学习中。
2、运动技能:学习正确的跑步方法,基本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各种跑的锻炼。
3、身体健康: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学生跑的速度,提高短跑能力。
4、心理健康:感受和体验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乐趣。
5、适应:能与同伴顺利地完成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快速跑的游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难点:掌握基本的跑步方法。
六、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运用在实践中。教学中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迪、导疑、创新为主轴,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我挑战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个者的角色,学生可以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浅易的知识和学会简单的技能,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寓教味于教学之中,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健康发展的个性。
七、运动负荷预计:
根据本校学生的体质和技能基础,本单元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强度控制在以下范围。
练习密度:50%——70%
平均心率:130——160/分
强度指数:1.4——1.6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简单了解和演唱弱起小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认识小提琴、吉他、 法国号三件乐器及了解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乐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用活泼地、跳跃性的感觉来演唱本曲目并且进行表演。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出现的 0勃隆|砰砰 砰勃隆 |砰砰 砰 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视频制作、打击乐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播放事先制作的弹吉他、拉提琴和吹法国号的视频,并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小音乐家,你能和他们一样来演奏这些乐器吗?”,分别模仿弹吉他、拉小提琴、吹法国号的动作,之后出示这些乐器的了解乐器的基本信息。师:今天,还有三位外国的小音乐家也在弹奏着几件乐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播放《我是小音乐家》初步感知歌曲。
2.新课:
(1)、模仿演奏、突破难点
首先:学生通过欣赏歌曲找出这三种乐器在歌曲中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吉他:0勃隆|砰砰 砰 勃隆 |砰砰 砰
提琴:0地隆|砰砰 砰 地隆 |砰砰 砰
圆号:0嘟隆|砰砰 砰 嘟隆 |砰砰 砰
第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要求:1.怎样表演这一段音乐。
2.小组内讨论合作演唱。
难点指导(教师):可用弹吉他和拉小提琴的手势,空出去前面的八分休止,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谱面要求进行正常演唱。
第三:角色扮演,巩固演唱
具体:1.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弹奏吉他、拉小提琴、吹法国号,边模仿边表演唱歌曲。
2.针对三个组的表演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节奏、音准、声音、表演四方面)
(2)、师生合作、重点解决
1.听赏歌曲,划出旋律线,对于旋律产生一定认知。
2.教师弹唱,学生跟着一起打节奏。
3.学生进行演唱,针对出现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进行解决,由教师进行辅助和推动解决。
(3)、整体升华,情景表演
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表演,具体:部分化旋律线进行演唱表演,第二部分模仿弹奏乐器进行表演。
(4)、结 束
今天我们作为一名小音乐家感受了一段非常美妙的音乐之旅,我们知道了三种乐器的表演方式,并且学会了这首活泼的歌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处处充满欢乐,用音乐点亮我们的生活。
六、教学反思
导入部分的流畅性欠佳,需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再把音乐的主题和学生的主体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估计的不够。做的预见性的解决方案不足。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2
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贝壳之歌》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能够发挥想象,用动作、打击乐、画笔等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综合艺术形象,体验,感受海边美丽的贝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齐唱上课歌)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课
1、初听前可提示:是否去过海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你捡过贝壳、小虾吗?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2、初听后可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给你怎样的印象?
3、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4、听录音。 让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听贝壳之歌音乐。感受三拍子。(说一说三拍子的意义及节奏规律),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6、哼唱歌曲旋律。
7、学唱歌曲。
8、学会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综合表演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3
教学内容:
唱—— 民歌《对鲜花》
听—— 黄梅戏《对花》
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 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 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在水│里─│ 生答:菱.角│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像木│耳─│ 生答:凤.仙│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红满│山─│ 生答:山.茶│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满干│刺─│ 生答:蔷.薇│开 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 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 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 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 着重练习带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3、 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两个)它表示什么意思?(两个人唱)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生唱着答出来:茉莉、栀子)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声断气连的歌唱。
2、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课前准备:《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做律动(播放《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2、刚才歌曲里唱的小船是指弯弯的月亮,今天老师再请你们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一首歌曲里的小船指的什么?
二、教唱歌曲
1、分别听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一下两首歌曲有什么异同(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2、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3、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音乐伴奏。
5、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6、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3、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艰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执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
2、 听几遍录音范唱。
3、 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歌谱。
歌曲中有大量的“X.X”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也应予以解释。
在“哎嗨哟,哎小瓜棚,小瓜棚”处,学生只凭感性是很难准确地掌握“哟”字的时值(三拍半)的,因此需要将这五小节的歌谱认真学唱,唱时需挥拍或击拍,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唱准。
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 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教学评价
1、 学生学唱歌曲时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率,学唱歌词的效率。
2、 学唱歌曲中部分歌谱时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成效。
歌曲《游击队歌》教案设计
歌曲《游击队歌》这是由我国作曲家贺绿汀所作的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游击队歌》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游击队歌》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游击队歌》的相关 文化 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时期游击队战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风貌。
2、能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与他人一起背唱《游击队歌》。
3、借助歌曲展开一次革命传统 教育 ,引发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
2、 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咱当兵的人》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这节音乐课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上,首先请大家欣赏电影《地道战》插曲,(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地道战》插曲)
师:1942年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在的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游击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歌颂游击战士的歌——《游击队歌》,同学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理解)
二、寓教于乐
1、初步感知:师:同学们请欣赏歌曲《游击队歌》,(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
师:大家来了解一下乐曲的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师:1937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队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创作此曲献给全体将士。在首次演唱后就受到热烈欢迎,随即流传。歌曲通过对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写照,表现出游击健儿在敌后艰苦环境中蔑视敌人、机智英勇、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我们来了解歌曲的作者和他的代表作。
作者: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
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 独唱曲:《嘉陵江上》;
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等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游击队歌》,首先跟老师来逐句 学 唱歌 曲的旋律。(教师多媒体展示歌曲词谱,学生进行旋律学唱三遍,)
3、针对节奏 ×× ×× ×× × 和 ×××× 处及变化音,教师指导学生强化训练掌握。(针对学生不足及时矫正)
师: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同学们用“啦”来唱歌曲的旋律。(师先一句)
4、歌词学唱,师:下面我们来学唱歌词(教师弹唱旋律,学生填唱歌词,教师及时纠正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逐句学唱两遍;师生一起齐唱歌曲两遍。(教师及时点拨学生)
5、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让学生欣赏
师:欣赏歌曲《游击队歌》,思考、讨论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内容?(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 总结 :(多媒体显示)乐曲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时期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师: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内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分析(多媒体投放)师:歌曲《游击队歌》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它巧妙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9-16小节)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唱,讲解分析)
7、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分析,分小组比赛演唱歌曲,女生唱A乐段,男生演唱B乐段,我们看哪个小组演唱得好。(指导学生分小组比赛演唱歌曲,小组互相评价,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8、师:A乐段女生演唱得比较轻快、灵活,B乐段男生演唱得沉稳有力,下面让我们男、女生一起,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歌曲。(学生结合A、B乐段的对比,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 ( 10 分 )
三、实践创作
师:看课本第11页的三幅图画的情景,同学们分小组模仿表演,表现、体会抗日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
( 1、夜间伏击 2、奋勇前进 3、欢庆胜利 )
1、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幅图画的内容进行创造)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作。
2、学生分组展示表演,表现游击战士的机智灵活和英勇善战,师生针对学生的表演做针对性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铁道游击队》吗?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颂游击战士的歌曲——《铁道游击队》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2分50秒)通过欣赏,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又是如何展开抗日游击活动的。(多媒体播放)
师:这节课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学唱了歌曲《游击队歌》,通过学唱歌曲,我们了解了游击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发扬游击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自信,克服困难,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成为棒的一个。
《游击队歌》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弱起及弱起小节。
2、能力目标: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起唱,并能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和急吸缓呼的换气 方法 演唱《游击队歌》。
3、情感目标:了解《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时期游击队战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并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起唱。
2、连续十六分音符处,演唱要清晰均衡,附点八分音符处要处理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1、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的精彩片段(播放电影《地道战》主题曲),你能 说说 影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时期。
2、师:在这期间,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还有一股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你知道他们是哪支队伍吗?
生:——游击队。
3、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反映游击队员战斗生活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聆听体验,感受:
1、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歌曲描绘了游击队战士怎样的音乐形象?
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
2、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师: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然后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聆听歌曲,从拍号、节奏、风格、旋律等角度探讨)
拍号
4/4拍
节奏
密集、活跃、富于变化。
旋律
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
风格
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师小结:《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3、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师:歌曲的音域、力度在哪里发生了变化?可以将歌曲划分为几个乐段?反映了游击队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找出。
生:——音域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力度由中弱到中强,所以分为两个乐段。
师小结:歌曲分A段(第1—8小节)和B段(9—16小节)两个乐段。歌曲表现了游击队战士神出没,深入到敌人后方与敌人进行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的斗争,生动刻画了游击队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时期反击侵略者的顽强决心。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音乐知识:
师:A段采用了什么节奏形式?
生:——弱起节奏形式。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弱起或弱起小节吗?
讲解:歌(乐)曲或歌(乐)曲中的某一段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开始的,叫做弱起。弱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或称不完全小节。弱起的歌(乐)曲的后一小节多数也是不完全的。首尾两小节的拍子相加,为一完全小节,这是歌(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如:《歌唱祖国》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弱起节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并一起边划拍子边读出这组节奏。
4/4 0xx ∣xx xx x xxx ∣xx xxxx x.x x∣
(注意:弱起节奏、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
3、视唱 曲谱 。
(1)找一找,唱一唱。
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 歌谱 中与这组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并唱一唱。
4/4 0 55∣11 22 3 2 34∣31 2176 7.6 5∣
(注意:弱起小节的起唱、十六分音符要唱得均匀)
(2)比一比,唱一唱。
师:B段分两大乐句。乐句的旋律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
(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33 3 22 2∣3 23 21 76 5∣33 3 66 6∣2 22 3#4 5
比较:3 4 5 ,3﹟4 5
师:4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势怎样呢?
生:——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师:B段第二乐句与A段的第几乐句基本相似?
生:——B段第二乐句与A段的第二乐句基本相似。
师小结:B段第二乐句再现A段的第二乐句,所以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3)完整视唱全曲。(轻声、慢速、划拍视唱)
4、学生用Bang模唱曲谱。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棒。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Bang(也就是模仿枪声)把这首歌的曲谱模唱一遍,看谁能唱出游击队员个个都是神的气势。
5、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试着轻声填唱歌词)
6、教师伴奏,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注意:声音有弹性、咬字要清楚、换气记号)
7、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游击队员抗战到底的决心吧。听后说一说:歌曲A、B乐段间情绪和力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演唱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放歌曲录音)
8、歌曲处理:
(1)A段表现游击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善战,力度可弱些,但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2)B段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力度可以稍微强些,应该带着一种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来演唱。
9、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伴奏,并指挥全体学生齐唱。
10、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那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演唱?(男女生分组,一领众合……)
五、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1、作者生平及作品: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那么,你们知道是哪一位作曲家创作了这么的音乐作品吗?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有独唱曲:《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等。
2、创作背景:
《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1938年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首抗战歌曲。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做抗日宣传工作,通过与指战员接触,他对我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住在一个冰冷的煤仓里,但是他不畏严寒,在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的军抗战歌曲——《游击队歌》。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
六、拓展欣赏,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游击队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后又改编为 芭蕾舞 ,被引用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
(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版本的《游击队歌》)
七、课堂小结:
岁月的长河流淌着许多难忘的旋律,它们讲述着历史,记载着过去。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查找一下反映抗日的一些小 故事 和相关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游击队歌》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音乐实践活动。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弱起起唱。
教具准备
风琴、多媒体、音响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咱当兵的人》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这节音乐课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上,首先请大家欣赏电影《地道战》插曲,(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地道战》插曲)
师:1942年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在的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游击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歌颂游击战士的歌——《游击队歌》,同学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理解)
板书:游击队歌 (5分)
二、寓教于乐
1、初步感知:师:同学们请欣赏歌曲《游击队歌》,(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
师:大家来了解一下乐曲的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师: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队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创作此曲献给全体将士。在首次演唱后就受到热烈欢迎,随即流传。歌曲通过对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写照,表现出游击健儿在敌后艰苦环境中蔑视敌人、机智英勇、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我们来了解歌曲的作者和他的代表作。
作者: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
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 独唱曲:《嘉陵江上》;
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等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游击队歌》,首先跟老师来逐句学唱歌曲的旋律。(教师多媒体展示歌曲词谱,学生进行旋律学唱三遍,)
3、针对节奏 ×× ×× ×× × 和 ×××× 处及变化音,教师指导学生强化训练掌握。(针对学生不足及时矫正)
师: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同学们用“啦”来唱歌曲的旋律。(师先一句)
( 10分 )
4、歌词学唱,师:下面我们来学唱歌词(教师弹唱旋律,学生填唱歌词,教师及时纠正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逐句学唱两遍;师生一起齐唱歌曲两遍。(教师及时点拨学生) ( 8分 )
5、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让学生欣赏
师:欣赏歌曲《游击队歌》,思考、讨论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内容?(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总结:(多媒体显示)乐曲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时期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师: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内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分析(多媒体投放)师:歌曲《游击队歌》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它巧妙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9-16小节)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唱,讲解分析)
7、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分析,分小组比赛演唱歌曲,女生唱A乐段,男生演唱B乐段,我们看哪个小组演唱得好。(指导学生分小组比赛演唱歌曲,小组互相评价,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8、师:A乐段女生演唱得比较轻快、灵活,B乐段男生演唱得沉稳有力,下面让我们男、女生一起,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歌曲。(学生结合A、B乐段的对比,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 ( 10 分 )
三、实践创作
师:看课本第11页的三幅图画的情景,同学们分小组模仿表演,表现、体会抗日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
( 1、夜间伏击 2、奋勇前进 3、欢庆胜利 )
1、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幅图画的内容进行创造)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作。
2、学生分组展示表演,表现游击战士的机智灵活和英勇善战,师生针对学生的表演做针对性评价。 ( 7分 )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铁道游击队》吗?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颂游击战士的歌曲——《铁道游击队》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2分50秒)通过欣赏,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又是如何展开抗日游击活动的。(多媒体播放)
师:这节课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学唱了歌曲《游击队歌》,通过学唱歌曲,我们了解了游击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发扬游击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自信,克服困难,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成为棒的一个。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三篇】
【 #三年级# 导语】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 无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一】
折纸船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并了解一些与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愿意与的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情。
2、能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母音lu的发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找
师:你们知道在那吗?能在地图上找到吗?(挂地图,教师)
2、说
师:你了解吗?能不能介绍一湾?(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的知识)
3、看
教师综合,简要地介绍有关的知识
(在我国的东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岛,那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的小朋友也只能隔着海峡与祖国大陆的小朋友们遥遥相望。你们现在想对他们说什么?)
4、学生说一说对的祝福。
唱一唱
师:那我们就让风姐姐将我们的美好祝愿带给小朋友吧
1=C—D2/4
13565-65432-1-6-1-5-1666155564321-
学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将自己想象成风儿,把祝福吹到,进一步体验"U"的发声方法,有正确的歌唱姿势。
三、课堂小结
【篇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学会演唱《折纸船》,并能从中感受大陆与同胞团结友爱的真挚感情。
2、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3、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声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彩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折纸船》
二、活动导入
创设一个“吹纸船”的游戏,纸船漂在水,我们要把它“吹”向岛。
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把纸船吹翻,只能均匀地、连贯地吹,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学生唱《风儿的歌》。
1、聆听歌曲
教师边折纸船边唱歌
2、感受歌词
(1)“拍电报”
a)师:我们还可以用电报的形式,将要说的话传送给他们。
XXXX│XXX│XXXX│X—││
小小手儿巧又巧手儿巧又巧
折个船儿摇呀摇船儿摇呀摇
教师把以上节奏给学生带读,把节奏把握好,并加入手上的动作
学生创编根据节奏编歌词
(2)师生互相合作朗读歌词(重点体会歌曲中的领唱与合唱)
(3)体验旋律
A、律动:教师唱歌曲,学生拿着小纸船律动
B、学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学唱歌词
C、分组分句学唱:
教师把自学的分一分,然后练习
然后交换他们自学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学生一人领唱,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加入表演
4、巩固歌曲,升华情感
边唱边把自己对小朋友的祝愿写在自己的小船上。
三、课堂小结
每位同学都希望能用我们自己的小船接来的小朋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篇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2、感受人声音色的特点,并能分辩出童声、男声、女声。
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生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音乐礼仪
二、复习《折纸船》
体会歌曲情感,并表演唱
三、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通过看电影、电视、广播听到与人唱歌、你们听到哪些。。。。。。
音乐知识:
1、人声的分类:人声一般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
童声:少年儿童在变声期前的声音。
女声:是指成年女子的声音。
男声:是指成年男子的声音,男声一般比女声低一个八度。
四、新课学习
欣赏
A、《小背篓》(女生独唱)
歌词理解:《小背篓》是一首反映“童年”和“母爱”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歌词现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细致地描绘了土家山寨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一开始,委婉柔美的旋律就把我们带入了土家族人的生活当中,接下来的四句“头一回。。。。。。写得自然流畅,既平稳又活泼,细致地刻画了土家族人的生活情趣,两句“哟哟”类似土家人大山歌的哟喝声,“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小背篓。。。。。。深情的赞颂了童年时妈妈给孩子的深切关爱,结束给人一种明朗清新,坦荡开阔的感觉。仿佛是妈思念已经无法抑制,就像地下的泉水要喷涌而出,歌曲旋律甜美隽永,音域宽广,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女声独唱歌曲。
B、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处,作者吸取了内蒙民歌的音调素材进行创作,歌曲写得舒展悠扬,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唱起这首歌,人们就像处身在辽阔的草原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胸中汩汩流出,对和祖国的感激之意,溢于言表。1954年全国群众歌曲评比此曲获一等奖。
C、歌曲《小螺号》
(童声独唱)
作品体会理解:
《小螺号》是一首反映渔家儿童幸福生活的歌曲。曲调清新活泼,颇具儿童情趣,歌曲以儿童的口语,描述了海鸥、浪花、渔船、海滩、海水等与渔家生活相关的情景及欢快的情绪,表达了渔家儿童幸福美好的心情。
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是什么声音演唱
随琴唱一唱《小螺号》歌曲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