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展开了工作:
1、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核心力量,努力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带动班级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联系班级与课任教师、班主任的桥梁。因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我特别重视班干部的培养。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实行了值日班长轮换制,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从中体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要求,使之得到锻炼、培养,从而自觉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目前,我班的现有班委都是由全班同学选举产生的,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的管理默默奉献。
2、狠抓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努力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规范内容,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建立了良好的奖惩与激励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实施。要在班级里创设出良好的行为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机会,使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从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后进生”勤指导、多鼓励,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
二、重视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一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掘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1、新的教材观。教材并不是教育教学的,指导老师教学的应该是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具备了教“活书”的条件。由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包装”,使“教材”情趣化、生活化。
2、新的评价观。要变教师评价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对与错都由老师来评定,这种“唯师独尊”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权威,即便学生对了,只要与教师不同,他也会觉得还是老师的好一些,这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多使用一些这样的话语:“你们说呢?”“你们认为怎样?”“大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一些?”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得到的肯定会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益处。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
2、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一步;
3、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必须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去为他们考虑,要慢慢的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慢慢的有了自己的主见,才能有自己的办事能力
以人为中心教师培养
首要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
教学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改变教学方式,营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
“环境造人,环境育人”。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地给予,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鼓励、信任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等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赋予学生各种权利,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现代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开放、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讲究师生的互动,更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权利。
1、要让学生享有参与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并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中,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要让学生享有讨论权。讨论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要让学生享有质疑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
4、要让学生享有反驳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就必须打破因循守旧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敢闯、敢冒、标新立异。
三、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质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活动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决定这个活动的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1.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学科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归纳,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探寻,问题的辨与析,知识的联系与建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并在思考中使学生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体现主体作用。
3.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巧设质疑、精心安排的讨论、对问题怎样解决等,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相互间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提问、板演等方式,增加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为了确立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数学学科的认识规律。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很多,类比、数形结合、转化等等,但在具体做题时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这在很多时候限制了学生思维,不能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局限性很明显。其实数学问题很多地方思想方法是雷同的,适当的学习思想和方法效果显著。要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的说法就充分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并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之后,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就必须让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去感染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如何在教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两个重要的角色,两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但总体而言,教师还是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那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体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问题,问题的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找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教师要学会智化学生的思维。教育的初心在于和激发,而不是灌输。所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思维转化为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怎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获取这些条件,需要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得到。
第三、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肯定中找到自信,在鼓励中树立勇气,让他们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后、要因材施教。材可能指学生,可能指教学目标,也可能指教学内容。如果是学生,因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各有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当教学目标不同时,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课堂的呈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也要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达到目标,所以,主体地位的体现,关键还是看怎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