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年级下科学作业本的第二章复习题 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D 8、B 9、C 10、C 填空题: 11、干冰、人
八年级下科学作业本的第二章复习题
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D 8、B 9、C 10、C 填空题: 11、干冰、人工降雨、吸热 12、分解氢、分离空气 1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降温、充入氮气、呼吸作用 14、2Na2O2+2CO2=2Na3CO2+O2、③、常温下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产生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15、紫外线、生物 16、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是白磷达到着火点,于是发生自燃 4P+5O2=2P2O5 17、 2、3、2 4、3、2 2、1、2、2 2、2、1、4 实验探究题 18、C 19、2KClO3=2KCl+3O2↑ 催化作用 20、O2 酸 CO2 分析计算题 21、O3 C 否 减少使用含氟量的化学物质 22、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3、计算题不打了 24、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海平面上升 多种树,使用双面纸 (这是浙教版的)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科学8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科学8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科学8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二章复习题纲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1、 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晴空万里 气候:冬雨夏干
2、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解答
1、4 P+5 O2==(点燃)==2 P2O5 固体 减小
水倒流入集气瓶 1/5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5
2、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氧气7 8
氮气1 5 6
二氧化碳 3 4
稀有气体2 (右边从上到下为123...)
1、无 无 气 不易 排水 大 向上 淡蓝
2、2 S+3 O2==燃烧==2SO3 淡蓝色 蓝紫色 性 气体
3 Fe+4 O2==燃烧==Fe3O4 黑色 固体 防止集气瓶受热不均爆裂
活泼
3、氧气 氧化
4、ABCDE F
5、C6H12O6 + O2==燃烧==6 CO2+6 H2O
6、2 kMnO4==加热==K2MnO4+ MnO2+ O2↑
4 H2O2==催化剂(MnO2)==4 H2O+ O2↑
质量 化学性质
7、液化空气 物理变化
8、①②③④⑤
9、剧烈 发光 发热 氧化
爆炸 自燃
10、BC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必背化学方程式 只要八下
八年级科学下化学方程式八年级科学下化学方程式八年级科学下化学方程式八年级科学下化学方程式
一,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化合反应: 1、C+O2 == CO2 2、S+O2 == SO2 3、4P+5O2 == 2P2O5 4、3Fe+2O2 == Fe3O4 5、2H2+O2 == 2H2O(爆炸) 6、4Al+3O2 == 2Al2O3 7、H2+Cl2 == 2HCl(工业制盐酸原理) 8、2CO+O2 == 2CO2 9、2Mg+O2 == 2MgO 10、2C+O2 == 2CO 11、C+CO2 == 2CO 12、CO2+H2O == H2CO3 (微溶于水.生成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碳酸.使内气压减小)
二,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1、2KClO3 == 2KCl+3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2KMnO4 == K2MnO4+MnO2+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3、2H2O == 2H2↑+O2↑ 4、NH4HCO3 == NH3↑+CO2↑+H2O 5、H2CO3 == H2O+CO2↑紫变红 6、CaCO3 == CaO+CO2↑(工业制二氧化碳原理)
三、 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 1、Fe+CuSO4 == Cu+FeSO4 2、H2+CuO == Cu+H2O 3、Zn+H2SO4 == ZnSO4+H2↑(实验室制氢气原理) 4、Fe+H2SO4 == FeSO4+H2↑ 5、Mg +H2SO4 == MgSO4+H2↑ 6、2Al+3H2SO4 == Al2(SO4)3+3H2↑ 7、Zn+2HCl == ZnCl2+H2↑ 8、Fe +2HCl == FeCl2+H2↑ 9、Mg +2HCl == MgCl2+H2↑ 10、2Al+6HCl == 2AlCl3+3H2↑ 11、C+2CuO == 2Cu+CO2↑ 12、3H2+Fe2O3 == 2Fe+3H2O
四、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1、CH4(甲烷)+2O2 == CO2+2H2O 2、2C2H2(乙炔)+5O2 == 4CO2+2H2O 3、CO+CuO == Cu+CO2 4、3CO+Fe2O3 == 2Fe+3CO2(高炉炼铁原理)
五、 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 1、CO2+Ca (OH)2 == CaCO3↓+H2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有白膜原因) 2、CaCO3+2HCl == CaCl2+CO2↑+H2O(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除白膜的方程式) 3、Na2CO3+2HCl == 2NaCl+CO2↑+H2O(灭火器原理) 4、Na2CO3+H2SO4 == Na2SO4+CO2↑+H2O(灭火器原理) 5、NaHCO3+2HCl == 2NaCl+CO2↑+H2O
六、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锡)、Pb(铅)(H) Cu、Hg、Ag、Pt(铂)、Au(金)
七七、 常见化肥的常见化肥的常见化肥的常见化肥的: 1、碳酸氢铵NH4HCO3 17.7% 2、硫酸铵(NH4)2SO4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速度测定器、清洗器、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线和紫外线。特点: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看下目录 【】: 基础与巩固 1、B 2、D 3、D 4、B 5、(1)He Ne Ar (2)H2 N2 02 Cl2 (3)Al Fe S C 6、HCl NaCl MgO C02 CO NO2 Fe3O4 S03 P205 化合物 7、氖气 氧气 氧化锌 铜 五氧化二氮 8、(1)水 (2)水分子 (3)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4)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5)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拓展与提高 9、A 10、2S O2 202 30 SO2 SO3 11、B 12、(1)氯原子、氧原子 (2) 小编: 【】: 基础与巩固 1、B 2、C 3、B 4、(1)C (2)氢原子 氧原子 水分子 (3)原子 分子 原子 5、(1)分子 汞原子 氧分子 (2)不变 不变 改变 化学 拓展与提高 6、乙 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隋变大 7、(1)上述实验中碘分子不变,碘分子能使淀粉(湿润的馒头)变蓝(上述实验中碘分子 不变,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会 (3)不存在 8、略 小编: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A第二章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一)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B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