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音 活板翻译: 活板翻译及原文 活板全文翻译 活板翻译及原文 活板全文翻译 活板翻译及原
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音
活板翻译:
活板翻译及原文 活板全文翻译
活板翻译及原文 活板全文翻译
活板翻译及原文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制造了活字印。它的办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便蒙上一张方形竹筐,沿筐严丝合缝。然后请人模写字模,接着把要印的墨字嵌填在那些方框中。拿一点特别松脂覆盖在每个字的面上,把铁板放置在火上烧一会,让松脂、蜡和纸灰等东西熔化,这样手一松开,字模就粘在铁板上,可以揭下来使用了。还有一件辅助的事,在铁板的四周边缘上,刻上一条条半寸的横线,每个字模的左右两边都有一条线,每行左右两边都有一条线,印的时候,只要辨认出哪是字、哪是一字和哪是行、哪是一行就行了。数不尽的单个字连在一起,就像排好的连锁一样。如果是非常小的字,就选用一些小的字模排版。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印出数千张书页,效率非常高。如果要一页页地印数千本,就更加方便了。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板,持就火炀之;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今人印书,已用木板,但是尚有典籍必须活字者,则易以活板,同乎板印之法。
活扳的原文译文
活板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2、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二、译文。
1、用雕版印刷,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2、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
3、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作者及名家点评:
一、作者。
1、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进士。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次年任翰林学士。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2、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撰《梦溪笔谈》。著述传世的尚有《长兴集》等。
二、名家点评。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徐中玉《古典文学普及读本·唐宋散文》:《活板》是关于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是一篇意义重大的科学文献。
2、河北大学传播学院田建平《关于毕升及其活字印刷术》:至少在1900年以前,《活板》是对毕升及其活字印刷术惟一的文献记载,沈括的这篇文章于活字印刷术记之甚确,是一篇珍贵的记载。
活板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 文
译 文
注释
板:同“版”,用雕版。
尚:还。
盛:大规模地。
为:做、使用。
之:它,指“板印书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以后。
已:同“以”。
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模。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木格:用木格。
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素:平时。
旋:随即、立即、 马上、立刻。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