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_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图

龙途教育 1次浏览

摘要: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作 1.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作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_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图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作

1.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作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_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图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_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图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_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图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_初中高考物理实验表格图


八、误讨论

基础性

1.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步骤】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

2.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 。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 。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 。

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

【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计表格: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 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

3.同一直线(共线)

4.同一物体(同体)

7.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 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注意】

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的变化情况。

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实验中先确定杠杆受的作用力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实验必须尊重实验数据,不得随意篡改实验数据。

初中力学记忆顺口溜

1、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四要”

尺子要放正,视线要垂直,读数要估计,记录要单位

压强计读高度,上小下大密度计;电流电压先看档,电能表上有小数。

2、质量与密度

质量本是一属性,物体本身来决定;状态、形状和位置,外变不变其大小

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以及“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夹砝码须心细,加减对应盘高低

密度一般是一定,温度变化会不同,体积换算勿遗忘,立方厘米对毫升。

运动和静止,贵在选参照,快慢和方向,相同是静止

“物体有惯性,惯性是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平均速度的计算

运动路线示意图,运动问题更分明;过桥、穿洞要记清,桥长车长为路程;

相遇、追击有诀窍,找好路程列方程;回声激光来测距,距离两倍是路程。

5、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物二力能平衡,方向相反大小等;一条直线是条件,合力一定等于零。

6、力的图示的步骤

一画简图二定点,三定标度四画线,五截线段六画尖,数据标尖边。

7、二力合成的特点

二力合成一直线。同向相加反相减,同向方向不改变,反向随着大的变

8、力臂的确定及其画法

找支点,画力线(力的作用),从点(支点)向线(力的作用线)引垂线,力臂就是此线段

9、连通器的特点

连通器,底连通,同液体,同高低。

10、液体内部的压强

液内各方有压强,无论对底或壁上,同深各向等压强,密度深度有影响。不能忘——,ρgh相乘在一堂。

11、阿基米德原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测量物质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若是规则物体则可直接测的体积)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 ,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实验报告就按一般格式书写:

一、实小 明 1000 4验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过程步骤: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

七、结论。

用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质量用天平秤,体积用量筒测,

初中物理:测量密度

请按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实验原理】ρ=m/V 。

【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实验方法(步骤)】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 根据ρ=(m1-m2)/V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

【记录表格】略。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都有哪些?有哪位高手作过归纳总结。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2.定量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

测量初步知识,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物体振动发声,声音靠介质传播,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温度计、体温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蒸发吸热,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观察水的沸腾,压缩体积、气体液化,碘的升华和凝华等等

这些事情 自己做才有效果

制作物理实验表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初中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这是教研员的观点

要使设计的实验表格科学、适用,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要弄清实验的原理和装置,知道实验中要测量记录哪些物理量,以决定表格的内容和项目。

(2)要弄清实验步骤,以决定表格中物理量安排的顺序。

(3)在表格的标题栏中要注明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数据栏中只需记录测量的数值,无需重复书写单位。

一、 实验数据表格不完全设计类

1.实验数据表格修正类

例1 (2002年,宣武区中考题)某同学研究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时,他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如下,请你指出表格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

次数 电压 / V 电流 / A 电功率 / W 灯泡的平均

功率/ W

12

3解析:研究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需要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并且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利用公式P=UI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所以表格的栏目中应有直接测量量——电压和电流,还要有通过计算得到的量——电功率。由于要研究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所以要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几次实验中的实际功率明显是不同的,研究灯泡的平均功率毫无意义。因此,此表格的错误是:设置了灯泡的平均功率栏。

2.实验数据表格栏目填补类

例2 (2002年,吉林省中考题)几个同学要用天平、量筒等器材测量含泥沙的松花江水密度.下面是他们未设计完的数据记录表,请你在下表上栏空格中填上应有的数据项目.

玻璃杯和江水

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江水的质量m2(g) 江水的密度ρ(g/cm3)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是用天平、量筒等器材测量江水密度,从实验表格中已有的项目来看,此实验是首先用天平测量玻璃杯和杯中所盛江水的质量;然后将杯中的一部分江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此部分江水的体积;随后再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剩余江水的质量,从而得知倒入量筒中的江水的质量;计算出江水的密度。

明显地,倒入量筒中的江水的质量和此部分江水的体积这两个数据项目在数据记录表中没有显示出来。因此表中上栏应填的两项分别是:量筒中的江水的质量m=(m1—m2)(g),量筒中的江水的体积V(cm3)。

二、2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数据表格全方位设计类

例3 (2004年,无锡市)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俩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3分20秒。请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析:这是一道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实验题,在设计表格时,明显地要将运动的路程、时间以及算出的平均速度这三项包括在表格中,又由于涉及到小明、小红两个同学,因此记录数据的表格设计为下表所示。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小 红 800 200 4

例4(2003年,广东省中考题)为了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请你:(1)写出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2)画出实验电路图;(3)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析: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就是要研究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分电压与总电压的关系,而为了能够发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一般要进行几次实验,因此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应该有:几个电源电压不同的电池组、小灯泡两个、电压表一个(或三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由于在实验中要分别测量各部分电路的分电压以及电路中的总电压并记录下来,并且要改变电源电压进行几次实验,因此可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为下表所示。

AB间电压(V) BC间电压(V) AC间电压(V)

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实验者列表。要完全

高考要求的学生实验(19个)按广东高考考点编制

113长度的测量

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114.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T=5×0.02s=0.1s)

⑵利用“逐法”求a: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右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 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115.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

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116.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11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由于v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 /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OP=m1?OM+m2?(O /N-2r)即可。

注意事项:

⑴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二、过程与方法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⑵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5)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m1?OP=m1?OM+m2?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了。

讨论此实验的改进方法:

118.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

目的:进上步明确,平抛是水平方向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运动,会用轨迹计算物体的初速度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

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

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此实验关健:如何得到物体的轨迹(讨论)

该试验的注意事项有: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初中的物理实验已经不少了,其中的力学实验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实验,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119.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图示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高考物理主要考哪些实验?

主要的大概就是这些

力学实验

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

3探究动能定理

电学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3【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多用电表的使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测出曲线任一点的坐标x和y,利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 〔实验名称〕

平面镜成像

〔实验日期〕

2013年7月31日

〔实验目的〕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仪器和品〕

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现象〕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

〔实验解释及结论〕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评价与讨论〕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木垒县哈族中学

扫力唐别克.卡吾肯

2013年7月31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2:

实 验 报 告 学习中心: 专业名称:课程名称:学 号:姓 名:

四川省宜宾县奥鹏学习中心物理学 专升本 201303561853 郑隆英

1 4年 11 月 2 日

内容提要

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一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乒乓球会在下堵住瓶颈。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漏。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在它的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渗漏的水很快充满了瓶口和瓶颈之间,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

:乒乓球;底部;浸没;上升。

报告正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3: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组次:

?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 组装器材。

3、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 s1?填入表格中。

4、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 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 。 6、 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 。

7、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 速度v2 。 实验记录:

水 的 沸 腾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 ,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 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 ,有少量气泡 。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 ④水 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 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 停止。

图象分析:

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图象。

【实验目的】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 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猜想或设: 进行实验:

(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 温度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

图象分析:绘制海波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图象。

实验现象:

(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 ,温度计示数逐渐 。

(2)在一定的热,但温度计示数波处于 态。

(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

2006年上海物理高考,实验17题,第3问中根据非线性U-I图是如何知道a,b灯泡的电压关系的?

先作图,这一步没有问题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直接给出来了。

然后分析条件:IR=2Ib,因此,Ia=3Ib(串联电路的特点)

结合电压关系Ua+Ub=3V

看图像,发现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地方:当Ua=2V时,Ia=1.95,此时Ub=1V,发现Ib=0.5,不满足条件。

需要继续增大看Ua,可以发现当Ua=2.7V时,Ia=0.21A,Ub=0.3木块 、斜面 、小车 、 。 实验过程:?V,Ib=0.7A。符合条件

初中物理二.探究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归纳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木板的侧面从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实验结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在制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m/s。

3.能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计算。

4.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概念,使学生体会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2.知道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速度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如何让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路程——时间图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来回答个问题:百米赛跑中怎样比较谁跑得快?你是怎么判断的?

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体都在停息地运动着,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设计探究活动,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活动

a.设计方案:教师提供两辆不同规格的玩具小汽车A、B,长木板、钟表、刻度尺等工具。

1.定性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

讨论的参考题目有:

如何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

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

讨论的参考题目有:

①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

②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

③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b.实验作:

c.交流讨论:

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

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

学生讨论出方案并设计记录表格

d.方案:

1.比较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哪辆行驶的距离长,或让小车行驶相同的距离,看哪辆用的时间短。

2.记录下两辆小车行驶的时间t1、t2,测量出它们行驶的相同距离s,分别计算出s/ t1、s/ t2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内行驶的不同距离s1和s2,分别计算出s1/ t、s2/ t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

3.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定性结论。

(二)速度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么?

例题(课本课后)说明用物理公式解决问题的规范步骤。学生自己说出公式,并自己推导出速度的单位。

v=s/t,s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秒,所以v的单位就是m/s,常用单位还是km/h。

播放动画: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通过观察玩具小车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归纳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对比以前学习的密度图像,进行知识的迁移。

学生分组实验:让玩具小车在直木板上做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起,测量出跟时间相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描点。

教师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s—t时间图像。学生讨论图像的物理意义:说明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代表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s/t是个恒量。

三、小结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了解用速度——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探究活动

①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②有几种方法

2.猜想与设

3.定性探究

4.定量探究实验方案

①器材:

②实验步骤:

③实验记录:

④实验结论

5.分析论证: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成为速度。

2.公式:v=s/t。

3.单位:制m/s,常用单位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龙途教育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删除
随机内容